“竹蓀很有市場,烘干后的市場零售價要達到400多一斤,批發商從我這批發也要兩百多近三百一斤。”說起竹蓀,新干縣七琴鎮48歲的李春林信心滿滿。自2009年和妻子返鄉創業,從零開始,到現在開創當地特色種植先河,先是種植一百多畝的竹蓀,后又試種五十多畝的廣昌太空白蓮,現在30多畝的玉山紅芽玉也即將破土而出,朱春林憑著自己能吃苦、敢打拼的精神,由一名普通的打工仔成長為一名年產值逾80萬元的小老板,成為當地名副其實的致富能手。
夢想由竹蓀開始
200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外打工的朱春林看到電視里播放著的竹蓀種植的紀錄片,片中介紹的竹蓀種植條件和自己家鄉的環境非常的相似,“繼續打工,我可能做一輩子的打工仔,而如果試著去種種竹蓀,說不定能找到另一片天空。”想到這,朱春林毅然放棄穩定的工作和可觀的收入,回鄉發展特色種植。
萬事開頭難。竹蓀是非常嬌貴的植物,成長土壤的厚度、生長環境的溫度和濕度都要控制好才能產出高品質的竹蓀。第一年朱春林種植竹蓀的地方土壤太薄,導致菇菌種進去卻不能充分發酵,導致出菇率非常的低。第二年也不是那么的走運,碰上高溫干旱天氣,而他買的防曬網又沒蓋幾天都破了,導致大面積的竹蓀長出后沒來得及采摘就枯萎了,每天損失上萬元。
俗話說“事不過三”,面對多次失敗朱春林一度想過要放棄,但是不服輸的性格又讓他放不下。朱春林購買了很多關于竹蓀種植的圖書資料認真研究竹蓀種植,總結失敗經驗,七琴農業綜合服務站的技術人員也主動的幫助他邀請專家給予技術上的指導和幫助。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七琴鎮的氣候條件和土壤質量都適合竹蓀生長,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再加上朱春林的不懈努力,終于成功實現了竹蓀的種植,從原來二三畝的規模發展到如今已經近百畝的種植基地,年產值幾十萬元。
蓮蓬送“子”幫致富
采摘完竹蓀,村里的留守婦女們又來到朱春林的廣昌太空白蓮種植基地采收蓮子。炎炎夏日,粉白蓮花和翠綠的荷葉隨風搖擺。在田田荷葉間,10多個頭戴草帽的采蓮人在荷塘里時隱時現,不時有人猛地扒開寬大的荷葉從荷塘里探身出來,將一包包裝滿蓮蓬的塑料袋放到田埂上,然后一轉身又淹沒在荷塘中。
在面積50多畝的廣昌太空白蓮基地,蓮子采摘期長達三個月,高產期每畝蓮塘可產蓮子1200斤以上。“我們這里的蓮子產量和收益在縣里是數一數二的。”南邊村村主任朱潤根介紹。朱春林自己還辦了蓮子加工廠,工廠經過蛻皮烘干的蓮子品質非常好,未通芯的每公斤可賣到80元,而已通芯的可賣到120元。小小蓮子的養生價值自不用說,它的內芯多出口印度等南亞國家,而它的外殼還以800多元一噸的價格被縣內外鳳尾菇種植戶收去種菇。成熟的蓮子加工技術也讓新干縣其他鄉鎮的廣昌太空白蓮種植戶慕名而來,他們采摘的蓮子都統一賣給朱春林來加工出售。
帶上村民奔小康
飲水思源,富不忘本。朱春林在竹蓀和蓮子種植上收獲滿滿的同時,也給當地的村民帶去了可觀的額外收益。從長出到采摘烘干,整個過程四小時內完成的竹蓀品質最優。村里的婦女每天早上六點左右就開始采摘新鮮竹蓀,十點前采摘完畢,半天的功夫,她們就能賺40元。隨后,她們部分轉戰到朱春林的白蓮基地采摘白蓮,部分回到加工廠,分揀烘干竹蓀或剝蓮子。“在這里剝蓮子,活兒不累、曬不到太陽、老少皆宜還能邊聊天邊賺錢呢。”家住回坑村的五年級學生朱文霞告訴筆者,她每天來這剝5個小時的蓮子,一個暑假可以攢上千塊勞務費,大人們則可以賺到80元左右每天。如今,朱春林在發展特色種植產業的道路上已小有成就,在他的帶動和技術指導下,七琴鎮的竹蓀和白蓮種植規模也不斷發展壯大。為把七琴鎮的特色種植事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同時擴大自己的經營范圍,朱春林開展了竹蓀供種業務,通過提供菌種和養殖技術吸引村民加入到竹蓀種植隊伍。下一步還準備建立竹蓀種植示范基地和種植合作社,讓竹蓀種植種出規模,種出影響,種出更大效益。在村領導的積極引導、帶頭人的熱心幫助下,當地的小伙子們沒空坐在桌上打牌打麻將了,婦女們沒空在門口巷道扯閑話了,小孩們也沒空在大街上晃蕩溜達了,大家都在發展特色產業種植中你追我趕,沉浸在靠雙手賺錢致富的甜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