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正是農閑時節。然而,磐石市松山鎮人和村的村民卻忙著準備收獲春耳。
帶領大家熱火朝天干活的是一個中等個頭的男人,他就是陳岐山。“無筋、光亮透明,體態好看,大的如蓮花狀,口感好。”當記者問及他種的黑木耳有哪些優點時,陳岐山滔滔不絕。一到采摘的季節,敦化、黃松甸、山東等地的客商主動上門要貨,最搶手的“黑山木耳”每公斤能賣180-200元左右。陳岐山還算了一筆賬:如今地栽黑木耳平均每畝土地可擺放菌袋2萬袋,6公頃地分春秋兩季進行栽培,畝產優質黑木耳干品1000公斤左右,每畝地實現利潤6-8萬元。
記者讓他講講發展黑木耳產業的創業故事,陳岐山露出了憨憨的笑容。
故事要從2011年講起。那一年經過慎重考慮,陳岐山認為黑木耳種植前景廣闊,于是大膽創業。黑木耳對場地的要求比較嚴格,需要選擇背風向陽、光照時間長、濕度大、靠近水源的地方,他費了很大周折找到了一塊比較理想的地方。向親朋籌借了10萬余元資金,種植了20萬袋黑木耳。沒有種植技術,他就從書本中學、從實踐中學,開始了黑木耳種植之旅。
種植黑木耳不但需要技術,而且還得能吃苦。木耳長勢好壞受氣候、濕度等多種因素影響,工作量大,時間要求嚴格。為了在最佳時間內盡快把菌種上,他把親朋好友都請來幫忙。在接種菌種的日子里,他一面做技術指導、一面帶頭干活。然而由于技術不過硬,黑木耳出現雜菌感染的情況,陳岐山查閱資料都解決不了問題。看著20萬袋黑木耳漸漸變質,他心急如焚。這時松山鎮政府產業辦主任了解到情況后,幫助他聯系專家、咨詢技術,雖有所損失,但大部分長勢喜人。當年,陳岐山就賺了15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黑木耳種植大戶。
第一年的木耳種植成功后,陳岐山深深認識到掌握種植技術的重要性。書本和網絡上的種植技術固然實用但他理解的還不是很透徹,掌握的技術也與木耳實際情況不符。如何掌握關鍵實用的種植技術是擺在他面前的一道難題,另外擴大規模需要的資金、土地問題也隨之而來。正在他愁眉不展時,鎮政府又一次主動找到了他。原來陳岐山的黑木耳種植與鎮政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的理念不謀而合。了解到他的情況后,鎮政府領導班子、相關部門負責人、包村干部三級聯動主動聯系幫扶陳岐山,利用國家有關政策給予產業上的支持,并積極協調為他爭取低息貸款,幫助解決土地流轉問題。送技術、講理念、謀規劃。有了鎮政府的大力扶持,2012年陳岐山擴大規模,投資100余萬元,購買暖棚等設備,種植60萬袋黑木耳,年收益60余萬元。
自己富了,不能忘本。在他的帶動下,近10余戶農民也加入黑木耳種植上來。他耐心細致地給群眾解答,提供種植技術指導、銷售、存貯等一條龍服務,極大地降低了農民的種植風險。但他也意識到,當前各家各戶的小規模種植不能形成產業規模,產業集中優勢還要進一步挖掘。2012年,他成立金鎖黑木耳種植專業合作社。那年冬天,他又背起行囊去黑吉遼等地“取經淘寶”,學到更多實用的黑木耳種植技術。
據 了解,目前合作社已有成員53人,建成30余畝的種植園區。2014年全村黑木耳栽培數量達120余萬袋,總產量達到8萬斤,創產值300余萬元,安置60多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成為松山鎮境內的龍頭農業合作社。
當談到下一步怎么打算時,陳岐山說:“要抓住支農惠農的相關政策,以市場為導向,形成產、供、銷,原料、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條,打造松山鎮自己的黑木耳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