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西省食用菌產業異軍突起,正在成為該省一項潛力巨大的特色產業。在一些地區,它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可以說,食用菌對于該省是新興產業,它的快速發展將對產業結構調整、集約循環農業發展產生積極作用。但橫向比較,該省食用菌產業還有較大差距,規模偏小、科技支撐不夠等還制約著產業的發展。
縱向看——
發展速度加快 富民效益顯現
山西省食用菌產業的發展速度之快,受到業內矚目。2014年,全省生產各類食用菌21.21萬噸,實現總產值16.8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了 20.45%、34.17%。
目前,該省涌現出澤州、高平、壺關、長子、洪洞、昔陽、和順、汾陽、山陰、廣靈等眾多食用菌大縣。產業的壯大讓當地農民有了增收新渠道。和順縣把食用菌產業作為富民產業來抓,目前菇床面積90萬平方米,新增就業崗位3000多人,農民年人均食用菌收入達1000元。
規模化生產成為發展趨勢。全省食用菌種植面積約7.5萬畝,農戶單棚面積大都在800平方米以上;而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規模,大都在5個棚、4000平方米以上。以大戶、專業合作社為基礎,初步形成了連片種植的基地化生產。目前,全省食用菌合作社已發展到400多個,其產量占到全省總產量的80%以上。
該省食用菌產業起步之初,種植品種只有平菇、香菇等少數幾個常規品種,目前已經發展到茶樹菇、滑子菇、雞腿菇、杏鮑菇、雙孢菇、金針菇、口蘑、銀盤菇等20多種。種植結構也進一步優化,傳統品種如平菇種植面積逐步消減,木耳、香菇、茶樹菇種植面積穩步提高,新興雞腿菇、杏鮑菇、雙孢菇快速增長,特別是雙孢菇,已成為全省食用菌產品的新秀。
技術水平也有較大提升。該省食用菌發展的初始,大都外聘省外技術人員。從2011年起,省級科研單位和院校將科研力量和村級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對接,進行從菌種培養到生產管理的一條龍技術服務,并加強對菇農的培訓力度,菇農自主技術程度有了較大幅度提高。
各地對食用菌產業的政策扶持不斷加大。晉城、長治、晉中、太原、運城、臨汾、呂梁等市,都以政府文件出臺過發展食用菌的實施意見。特別是2011年以后,該省實施“設施蔬菜百萬棚行動計劃”以后,很多設施蔬菜的扶持政策,被延伸到食用菌產業。政府財政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的多元化投資機制,促進了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
橫向看——
生產規模不大 仍屬小打小鬧
目前,我國食用菌產量排在世界首位,而且還處于攀升階段,但仍未達到市場的需求量。
食用菌營養豐富,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六大保健食品之一。目前,歐美發達國家年人均食用菌消費2.6公斤,日本是3.5公斤,我國僅為0.5公斤。國際市場對食用菌的需求有增無減,國內消費量大約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市場空間巨大。
而山西省地處黃土高原東部,北緯34°34′~40°44′之間,氣候條件獨特,十分適宜各類食用菌的栽培。加上地形地貌復雜多樣,為不同種類食用菌生產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具備周年生產和多樣化生產的條件。盡管條件得天獨厚,而且產量逐漸提高,但與先進省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全國年產量已超過3000萬噸,該省占比還不到1%,這意味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