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財政部、農業部關于調整完善農業三項補貼政策的指導意見》(財農〔2015〕31號)精神,現就做好我省農業三項補貼合并改革試點(以下稱“三合一”試點)工作,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試點意義
國家從2004年開始,先后設立農作物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和種糧直接補貼三項補貼。農業補貼政策實施以來,對降低糧食生產成本、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穩產增產、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農業農村形勢的發展變化,農業補貼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出現補貼脫離種糧對象、補貼精準度變弱、補貼效益遞減、補貼發放成本高等問題,迫切需要進行調整完善。“三合一”試點是國家調整完善農業補貼政策的重要內容,有利于保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糧食穩產增產;有利于提高補貼資金發放效能,降低政策實施成本;有利于充分利用世貿組織規則,提高農民補貼收入。
二、試點原則
(一)積極穩妥,穩步推進。保持農業補貼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平穩有序推進改革,逐步完善改革試點方案,探索能在全省復制推廣的試點路徑。
(二)突出重點,務求實效。將農業補貼政策目標調整為支持保護耕地地力,降低補貼實施成本,提高補貼資金發放效能。
(三)省級指導,縣級實施。省級負責制定全省性實施方案,確保試點符合國家要求;試點縣(含市、區,下同)制定縣級施工方案,具體負責組織實施。
(四)嚴格監管,提高績效。依法依規開展改革試點,規范農業補貼政策實施,嚴格補貼資金監管,確保改革試點順利推進。
三、試點內容
(一)試點縣條件。已全面或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已成立縣級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組織,土地流轉工作規范;農業補貼工作基礎較好,近年來未發生大規模信訪事件;縣級政府重視糧食生產,改革試點的積極性較高。試點實行縣級政府自愿申報,省級綜合平衡確定。
(二)試點范圍。根據試點申請情況和綜合權衡,2015年選擇宿州市埇橋區、懷遠縣、臨泉縣、鳳陽縣、金寨縣、廣德縣等6個縣開展試點。
(三)補貼支持方向。試點縣合并原農資綜合補貼、種糧直接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等三項補貼資金,設立“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用于支持保護耕地地力,補貼所有擁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享受補貼的農民,對耕地保護負責,要提升農業生態資源保護意識,積極主動采取措施推進秸稈還田,不露天焚燒,確保承包的耕地不撂荒、地力不下降。
(四)補貼資金分配。省按照原農資綜合補貼資金的80%及農作物良種補貼和種糧直接補貼資金,參照全省各縣前三年度(2012—2014年)補貼農作物種植面積和“二調”耕地面積,按照一定比例測算并下達試點縣“三合一”補貼資金規模。試點縣的畝均補貼標準,由縣政府根據省里下達的資金總量以及符合補貼條件的耕地面積測算確定,縣域內執行統一的補貼標準,并在以后年度保持相對穩定。
(五)補貼政策范圍。補貼資金原則上與耕地面積掛鉤,耕地面積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到戶的面積為基礎,對暫未確權到戶的耕地,以二輪承包面積為基礎,具體方式由試點縣政府確定。對已作為畜牧養殖場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糧田轉為設施農業用地、非農業征(占)用耕地等已改變用途的耕地,以及長年拋荒地、占補平衡中“補”的面積和質量達不到耕種條件的耕地等,不予補貼。
(六)實施步驟。
一是制定施工方案。試點縣根據省里下發的實施方案,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試點施工方案報省備案。
二是開展政策宣傳。試點縣結合實際,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集中開展農業補貼改革試點政策宣傳,做好釋疑解惑工作,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三是做好補貼面積審核登記。試點縣根據補貼政策要求和確權到戶面積情況,做好補貼面積到戶情況登記與審核,制作全縣補貼面積基礎信息表。
四是兌付補貼資金。省級實施方案印發后,試點縣原則上應在1個月內將補貼資金兌付給補貼對象。
五是開展監督檢查。試點縣財政、農業部門對試點政策落實和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回頭看和檢查,避免因漏報和不報面積損害農民利益,嚴防弄虛作假騙取套取補貼資金現象。
六是進行總結評估。試點縣向省級報送改革試點工作總結,對完善試點政策提出建議。省里對改革試點進行全面評估,堅持問題導向,進一步完善補貼政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試點工作由縣級人民政府具體負責。試點縣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對“三合一”試點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試點工作機制,明確責任分工,確保試點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二)明確職責分工。試點縣財政部門負責會同農業部門研究制定縣級試點施工方案,做好補貼資金發放和監管,落實試點工作經費;試點縣農業部門負責核實全縣補貼面積數據,向縣財政局提供補貼面積基礎數據和補貼發放清冊,做好政策宣傳解釋工作。鄉鎮政府負責補貼面積的統計和核實工作,做好政策解釋及信訪維穩工作。
(三)做好政策宣傳。省財政廳、省農委以適當形式,對改革試點政策進行解讀。試點縣要制定宣傳方案,充分利用電視字幕、手機短信、農業廣播等形式,廣泛宣傳農業補貼政策改革試點的相關內容;印制農業補貼政策改革試點明白紙,發送給農戶。試點縣農業、財政部門都要設立熱線電話,接受農戶和媒體咨詢。
(四)做好政策銜接。試點縣從2015年開始不再執行原有的農作物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種糧直接補貼政策。各試點縣要對照原有補貼政策,認真梳理補貼發放檔案,將以前年度未按照政策兌現的資金及時落實到位,政策兌現后的結余資金按財政結余資金相關管理規定及時處理。
(五)強化監督檢查。省財政廳、省農委組成檢查組,不定期地對試點縣進行監督檢查,重點檢查資金兌付是否及時、補貼清冊是否齊全、補貼面積認定是否規范、政策宣傳是否到位等。縣、鄉政府要對補貼對象和補貼面積進行層層把關,尤其是對補貼面積的核準,要利用技術手段進行抽查和復查。對在試點實施過程中,參與騙取補貼資金或不履行監管職責造成財政資金損失的相關人員,按照《財政違法處罰條例》以及相關規定,進行問責和處罰,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安徽省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實施方案
為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撬動更多的信貸資金流向農業生產經營領域,國家決定完善農業補貼政策,調整部分農業補貼資金用于支持建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根據《財政部農業部關于調整完善農業補貼政策的指導意見》(財農〔2015〕31號)、《財政部農業部銀監會關于財政支持建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的指導意見》(財農〔2015〕121號)要求,結合我省實際,現就利用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資金支持建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中央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要求和國家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決策部署,以促進糧食生產為目標,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載體,以建立農業信貸擔保機構為重點,以財政政策和資金為引導,促進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提高農業和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二)主要目標。力爭用3—5年時間,建立覆蓋全省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完善與金融配套的財政支農政策,構建“政銀保擔”四位一體新型農業擔保體系,著力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三)基本原則。
1.以糧食為重點,貼近農業生產需要。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主要以從事糧食生產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為支持對象,對其擔保余額不得低于總擔保規模的70%。充分考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產實際狀況,創新擔保業務品種,將在田作物等農業資源全面納入擔保抵質押范圍。
2.以省級為龍頭,分步建設縣級網絡。按照規劃引領、分步實施,先省后縣(含市、區,下同),先產糧大縣、后其他縣的原則,先成立省級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再從產糧大縣入手,有計劃地完善縣級農業信貸擔保網絡。
3.以擔保為主體,配套財政保障措施。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以成立專業性農業信貸擔保機構為主,通過信貸擔保方式為適度規模經營主體解決融資難題。同時,完善配套的財政政策,搭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金融資本之間的橋梁。
4.以政策為導向,科學防范市場風險。農業信貸擔保機構是全省政策性擔保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體現政策性要求。同時,要按照市場化運作的方式,依法依規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組建專業化經營管理團隊,科學合理規避市場風險,增強信貸擔保體系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建立健全全省農業信貸擔保網絡
(一)組建省級農業信貸擔保公司。2015年將資金投入重點和工作重點放在建立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上。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暫定名為安徽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由省財政廳、省農委會同安徽銀監局、省政府金融辦,依托省信用擔保集團發起成立全資子公司。安徽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實行法人獨立、業務獨立、財務獨立、考核獨立、管理獨立,接受省財政廳、省農委的政策指導、業務考核、業務指導,并接受安徽銀監局、省政府金融辦金融業務指導和行業管理。安徽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暫時由省信用擔保集團托管,2017年底過渡期滿脫離。
(二)拓展縣級擔保網絡。安徽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組建后,先期在6個農業補貼“三合一”試點縣及其他部分產糧大縣,探索通過設立分公司、營業部等方式開展農業信貸擔保業務,積累運行經驗,以后年度逐步擴大業務范圍。
(三)參與全國農業信貸擔保聯盟。根據國家統一部署,積極參與全國農業信貸擔保聯盟,提高我省農業信貸擔保發展層次,豐富擔保品種,分散擔保風險。
三、規范農業信貸擔保機構運行
(一)注冊資本。2015年,中央財政下達我省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資金,50%以上用于安徽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金。以后年度,根據中央財政安排我省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資金總量及農業信貸擔保業務開展情況,逐步增加安徽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
(二)業務范圍。安徽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主要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戶提供信貸擔保,2017年以前主要為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戶提供擔保,以后年度可以向從事畜牧、水產、蔬果、林經等適度規模種植(養殖)戶拓展,條件成熟后,逐步向與農業直接相關的農產品加工、銷售領域的龍頭企業拓展。
(三)運行模式。安徽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依法獨立運行,按照市場化要求,在政策范圍內開展農業信貸擔保業務。支持安徽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發揮政策性信用優勢,適當放大擔保倍數。農業信貸擔保費率執行我省政策性擔保費率,在保本運行的基礎上,可適當降低擔保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