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元,香菇的地位截然不同,百菇宴是這里最為出名的美食,別的不吃,就吃香菇,在慶元若是不吃香菇,那才叫奇葩呢!可是,為什么呢?
人工栽培香菇始于南宋,相傳系生于建炎四年(1130)的慶元縣一位名叫吳三公(1130—1208)在慶元龍巖村發明剁花法生產香菇而成。
慶元菇民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森林資源,從事香菇生產延續至今,形成了總面積1898平方公里的包括森林可持續經營、林下產業發展、香菇栽培和加工利用技術、香菇文化和地方民俗在內的農業文化遺產系統。
浙江慶元香菇文化系統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代表了香菇生產技術的不斷革新:800多年前吳三公發明剁花法,1967年慶元利用香菇菌種栽培段木香菇成功,1979年成立慶元縣食用菌科研中心開展代料香菇栽培技術研究和推廣。吳三公發明剁花法的偉大成就,在于它使深山老林中的“朽木”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開創了森林菌類產品利用之先河。吳三公的發明,也使慶元成為世界香菇之源,為中國摘取了一項世界農業的桂冠。
1989年經國際熱帶菌類學會主席張樹庭教授考察研究,確認慶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技術的發祥地,并親筆題寫了“香菇之源”匾額。“慶元香菇”品牌價值達45億元,名列全國食用菌類品牌首位,是名符其實的浙江農產品第一品牌,中國食用菌第一品牌。
800多年來,香菇產業一直是慶元人民賴以生存的傳統產業,菇民足跡遍布全國11個省200多個市縣,慶元香菇以“歷史最早、產量最高、市場最大、質量最好”聞名于世。與此同時,慶元菇民世代在深山老林中勞作,創造形成了包括菇山語言“山寮白”、地方劇“二都戲”、香菇武功等絢麗多姿的香菇文化。
由于傳統農業生產生活條件惡劣,加上現代農業技術的不斷沖擊,慶元傳統香菇栽培技術與文化面臨嚴重威脅。隨著國內外對農業文化遺產價值及保護重要性認識的不斷提高,慶元高度重視香菇相關的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與保護,全面開展香菇相關傳統技藝調查工作,并通過加強菇木林資源培育、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優新品種選育、高效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等一系列舉措,促進慶元香菇這一傳統優勢產業獲得可持續發展。
這個以香菇為支柱產業的地方,不僅僅種植香菇,更依據本身特色開創出百菇宴。
不管是來到這兒旅游的旅人,還是食客,都會停下來嘗一嘗百菇宴。燉、炒、炸、熘、蒸……不同的烹飪手法造就不同的香菇口感,而這一切源于慶元香菇的健康自然。
1997年,全國最早創建的香菇專題博物館在慶元成立,館藏內容豐富,陳列形式新穎,集收藏、展陳、宣傳、科普、教育以及研究于一體,共設香菇之源、香菇之路、香菇之韻、香菇之問、香菇之歌五個單元和一個臨時展廳。通過珍貴的歷史文物、菇山生產場景復原及多媒體互動、幻影成像等高科技手段,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了香菇文化的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