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魚臺縣王廟鎮大奚村的木耳種植大戶馬漢友有一本扶貧經,他將自己發展的木耳產業與村里的精準扶貧工作相結合,帶領貧困村民共同脫貧致富奔小康。
10月9日,由魚臺昌健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投資的魚臺縣現代食用菌菌種繁育中心正式開業,讓合作社帶頭人馬漢友欣慰的是,這不僅擴大了自己的生產,還能給貧困戶帶來不少就業機會。
魚臺昌健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漢友:“一個食用菌繁育中心,這一條生產線下來的話,我們2016年現在訂的合同,大體上在一千五百萬袋左右+(可以)給貧困戶提供更多、更優惠的、更好的就業崗位。”
魚臺昌健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隨著合作社的規模不斷壯大,需要的工人也越來越多。2014年,出于對鎮里精準扶貧工作的支持,馬漢友決定在用工時優先考慮貧困家庭人員。
魚臺昌健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漢友:“貧困戶的任用上,不限于我們村的,我們村里也沒有多少,只要有體力勞動能力的人,他只要愿意干我們就優先安排。”
由于貧困戶的勞動能力參差不齊,為了讓他們都能有所收入,馬漢友想出了兩大類四種方法,幫助他們走上脫貧路。
魚臺昌健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漢友:“第一種就是有強勞動能力的,我們幫他把大棚建起來,無償地提供給他種植,第二種就是有一定勞動能力的,我們冬季把他放到車間里,干一些他能干的活,這個工資比較高。”
合作社工人馬孝慈:“農閑的時候在這里干,一天一百二三十塊錢吧。”
對于沒有勞動能力的,馬漢友也幫他們想到了掙錢的出路。
魚臺昌健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漢友:“第三種扶貧方法就是我們把一些失去勞動能力的,就是不能種地的,以高于市場價200到300塊錢(每畝),把他的地流轉過來。第四種方式,基本上是說,體力活不能干的這樣的,我們采取了讓他們處理這些廢菌包,來讓他們掙錢。”
魚臺縣王廟鎮大奚村村民奚蓮英:“(兩個人一天)七八十塊錢。這樣干點活也不孬。”
目前,魚臺昌健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規模已經擴展到230畝,有效種植面積達到143畝。今年合作社還在研發一個黑木耳新品種,還將在明年上一個有機質環保種植項目,帶動更多人脫貧。
魚臺昌健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漢友:“冬季全上班的時候,整體工人用工的話,得在500多人,貧困人口也要在一百二三十個人,大體上有七八十家。”
魚臺縣王廟鎮副鎮長王正亮:“在他(馬漢友)的帶動下,我鎮有好幾個企業也參與到脫貧工作中來,為下一步我鎮的脫貧攻堅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