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季節栽培,是指在不能正常生長的季節里進行栽培。在
食用菌生產上,主要就是時間差的問題,在不能正常生產的自然季節里,通過改進設施、設備、人工調控條件及其它輔助手段進行的栽培,可獲得與正常季節相近的生產效果,如金針菇夏季栽培、平菇冬季栽培等。低溫型品種香菇,在11~2月份出菇,但采用設施自動控制栽培,或者是高海拔優勢則可在夏季生;草菇一般在6~8月出菇,通過調控使其在其它季節上市,根據“供不應求”的市場規律,效益有所提高。
目前國內市場均有反季節食用菌上市,最為典型的是反季節香菇,不少山區利用當地獨有的高冷氣候條件,在夏季不需要任何降溫設施條件下,進行香菇的反季節種植,實現錯季生產,雖反季節種植食用菌產品,但也存在產品質量檔次稍差。許多菇農均有反季節生產的意識,但受限于技術條件而未能實施。反季栽培食用菌在市場上具有一定效益,越來越多的人著手反季生產,反季節產品卻因生產的面廣量大而成為常規產品。因此,分析食用菌市場前景,應因地制宜的發揮資源優勢,創造更多的社會效益。反季栽培食用菌經濟效益好,但也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反季食用菌栽培存在的問題
(一)反季節生產的盲目性
食用菌的反季生產還都是菇農自發的,具有嚴重的主觀臆斷性和盲目性。菇農一般是沒有經過市場分析,經常是違背了市場規律而進行的生產。
(二)蔬菜大棚的改建沒有規模
反季節,蔬菜大棚閑置比較多,如何改造實現反季栽培食用菌的生產基地,將是菇農的一件大事。目前都是一家一戶的進行改造,沒有統一規劃,沒有形成一個有組織的食用菌的專業合作社,受市場的變化波動比較大。沒有形成集約化的生產規模。
(三)品種選擇難
以平菇為例,平菇生產和季節環境密切相關,根據季節選擇不同的品種是豐產的關鍵。平菇不同種類對子實體分化要求的溫度有明顯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低溫型、中溫型和高溫型3種。低溫型:子實體分化要求溫度8~18℃,高于23℃不分化;中溫型:子實體分化要求的溫度最適20~24℃,高于28℃不分化;高溫型:子實體分化最適溫度30℃以上。要選擇適合季節栽培的品種。
原有的食用菌栽培方式,大多是單一品種栽培一個季節,經濟效益欠佳。因此,根據各地氣候條件,選擇不同溫型的優質高產菇類,科學組合成不同模式,周年栽培生產食用菌,實現鮮菇常年供應市場。大多數農戶的菌種都是在市場上購買的一級菌種,而菌種在市場上的菌種銷售相對比較混亂。食用菌菌種生產沒有一致的標準規范要求,農戶購買完菌種后,發生菌種糾紛問題很難維權。而且反季生產剛剛是一個起步階段,新制備的菌種反季購買也相對較難,大多都是放置時間比較長的菌種進行銷售。如果保管不妥當,將會給菇農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
(四)生產中所用原材料可持續性差
生產中所用的原材料,尤其是木屑,可持續性不高。木腐型的食用菌種類還是以木屑為主,隨著食用菌生產數量和規模的不斷擴大,原材料短缺,不可持續性將突顯,替代料的選擇將成為食用菌發展的絆腳石。尤其是食用菌反季節生產的發展,實現了食用菌周年生產的目的。但同時,更加加劇了食用菌生產中原材料的不足問題。
(五)反季食用菌栽培技術和方法處于初級階段
反季食用菌栽培技術和方法處于初級經驗摸索階段,管理要點和主要注意事項還不明晰。有一部分反季栽培的報道和文獻,但是各地的地域和實際情況不同,可借鑒的內容相對甚少。沒有建立一個系統的各地的反季栽培的體系。
(六)大多數地區技術支撐不足
農民看好了食用菌的反季栽培的經濟效益和發展趨勢,都在努力的想做反季食用菌生產。但是由于反季栽培的盲目性,對專業技術和實踐經驗不足。農民的生產還是初級階段。高效的循環生產能力相對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