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齊彩夢)人人都說讀書是為了能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很多從大山走出的年輕人都不會再想回到農村發展。然而,云南麗江這個從農村走出去的80后小伙卻毅然選擇從城市回到了農村,在家鄉利用食用菌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
麗江玉龍縣菇冠食用菌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焦宜紅從小生長在寶山鄉住古村,2010年考入云南民族大學視覺傳達專業,在校期間榮獲國家、省級多項平面設計大獎,于2011年開始接觸電商,并在淘寶上開辦了“麗江膳品旗艦店”,首次將家鄉的特產通過互聯網銷往全國各地,并給老家的父老鄉親們帶去了第一筆來自互聯網的財富。2013年開創昆明首家網上蔬菜交易平臺“家佳送”,2014年創辦了玉龍縣云天萃種養專業合作社,與社員攜手種植銷售瑪咖,將家鄉的瑪咖帶入到互聯網,也給瑪咖種植戶帶去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自己也從中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然而他并沒有滿足現狀,覺得自己該做點什么,特別是為家鄉父老做點實事。焦宜紅發現老家這邊野生菌特別多,如何把山里的優勢資源轉化為財富,焦宜紅想到了開始做食用菌。
從農村走入城市,又從城市走入農村,焦宜紅的想法在親戚朋友看來都無法理解,畢業后的幾年時間里,父母親戚都一直希望他能考公務員、事業單位,拿固定工資過穩定的生活,可是他并沒有這么想。
“因為我是從大山走出去的,父母辛苦供我上完大學,當時在他們眼里我就是個無業游民,覺得我應該找個安穩的工作,我覺得還是要做點自己的事情,吃飽穿暖這些基本生活自己能夠維持,年輕人應該有自己的思想,成敗都是自己寶貴的經歷。”焦宜紅告訴記者。
經過一番調研,焦宜紅發現麗江市場90%以上的食用菌產品均來自麗江以外的地區,在麗江這么好的地理及位置優勢,焦宜紅有信心將公司的食用菌打造成麗江的菌類品牌企業。
焦宜紅說:“成立這個公司,我們的初衷不是我們去種,而是發展農戶種植我們的食用菌,公司負責去推廣產品,而種植是需要技術的,我們就想到要做個培訓。正好遇到團縣委特別支持我們這個項目,于是他們牽頭,我們承辦了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
2016年,焦宜紅注冊成立了菇冠食用菌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以為民增收為己任,采用公司加基地加生產運作模式,為廣大食用菌種植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并為合作伙伴提供各種食用菌栽培技術及菌種制作技術,公司按照市場訂單和市場預測選擇發展推廣品種,為基地農戶提供優質高產菌種和全方位技術服務,確保基地工農栽培成功,同時與基地工農簽訂合同,以最低保護價和隨行救市價雙重保障來保障基地工農利益最大化,降低了工農栽培風險。
2017年3月10日由焦宜紅和他的小伙伴創辦的玉龍縣菇冠食用菌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也主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積極承辦了由玉龍團縣委、供銷社、縣就業局主辦的為期五天的玉龍縣農村青年食用菌培訓班,在五天的培訓時間里,培訓班圍繞食用菌的生產條件、菌種制作技術、病蟲害管理等多方面開展。來自玉龍縣16個鄉鎮的優秀創業代表們認真學習掌握了食用菌培育的相關知識,堅定了擼起袖子加油干的決心。
據焦宜紅介紹,菇冠食用菌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打算把玉龍縣16個鄉鎮的學員集合起來,共同發展食用菌項目,初步打算在16個鄉鎮設立產品銷售點,由于食用菌的保鮮期比較短,讓16個鄉鎮的學員把產品拿到銷售點賣,從而節省產品運輸的成本。
焦宜紅還分享了自己的創業心得,他說:“有些坎自己堅持一下就過去了,堅持不了了就會失敗,創業中合作也很重要,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抱團,一個人做是很困難的,團隊精神拿出來就能解決很多問題。”
正如焦宜紅所說,創業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忍受我們難以想象的艱難和困苦,這也考驗了創業者的能力,創業除了要持之以恒和擁有超乎常人的毅力之外,團隊合作也是并不可少的,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加之創業者的過人能力,能讓創業之路走得更順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