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食用菌行業,周淑香這個名字家喻戶曉。
根據青川實際,發展地標特色農業食用菌,周淑香成功申報了3個發明專利、5個加工實用新型專利,形成了食用菌產業鏈條。并積極申請承擔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省級試點工作,走出一條創新“農民專業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新型發展道路,實現了農民增收致富。
青川人工種植竹蓀第一人
3月27日,在青川縣孔溪鄉清風村向家院短裙竹蓀種植基地,周淑香正在基地察看竹蓀種植情況。
“高中畢業后,我就想到外面闖闖。”1994年,周淑香高中畢業后,看到家鄉的貧困狀況,下定決心要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她覺得,僅靠家里種地,很難致富,要致富就要學到好的技術。
1994年春節,騎馬鄉里坪村一個小伙子從福建打工歸來,成了村里唯一的“萬元戶”。小伙子回來時,穿得西裝革履,舉止瀟灑大方,羨煞村里的男女老少。周淑香從小伙子處得知,福建的竹蓀種植前景好、價格高、銷路暢。青川也有野生竹蓀生長,周淑香覺得一定可以發展人工種植竹蓀,在與家人商量之后,她借錢踏上了去福建的路途。在福建,周淑香一邊打工,一邊拜師學習竹蓀種植技術。
兩年之后,周淑香帶著打工的積蓄回到家鄉,開始嘗試種植竹蓀,成為青川縣人工種植竹蓀的第一人。而那個曾經告訴她“福建的竹蓀種植前景好、價格高、銷路暢”的小伙子也成了她的主要合伙人。
傳授種植技術共奔富裕路
1998年,周淑香收獲了種植竹蓀的第一桶金,種植的第一批竹蓀遠銷成都、雅安等地,一共賣了8萬多元。這一下,原來還持觀望態度的鄉親們踏破她家門檻,請求傳授竹蓀種植技術,想要一起致富。
沒有推辭,周淑香不僅手把手教大家學技術,還自己掏錢印發了60多本竹蓀種植技術手冊。一年后,里坪村發展竹蓀上百畝,成為全縣名副其實的“竹蓀第一村”。為了把竹蓀產業做大做強,1999年周淑香開始向精細化管理轉型,外地先進經驗與本地實際相結合,探索出了一套具有青川特色的竹蓀產業發展模式。2003年7月,周淑香成立了“青川縣騎馬竹蓀協會”,吸納會員440余人,當年竹蓀種植規模達到1850余畝,產量達120余噸。
一度追求壯大規模,卻忽視了生產技術上的病蟲防治,一場病蟲災害讓周淑香的竹蓀產業蒙受了巨大損失。2004年,竹蓀基地40%種植面感染了被視為竹蓀“癌癥”的鏈孢霉感染。面對這一情況,周淑香始料未及,種植戶們懷疑菌種有問題,怎么解釋都不相信。為了取得群眾對她的信任,周淑香到最嚴重的種植基地了解情況,把照片傳給福建的師傅請求施治方案,并承諾立即生產一批優質菌種免費發放給受災種植戶,降低他們的損失。
通過這次事件,周淑香建起竹蓀菌種廠,專門為協會會員和種植戶提供優質菌種和種植技術。
成立專合社助力脫貧攻堅
“5·12”大地震后,周淑香緊抓災后重建機遇,讓竹蓀協會迎來發展的春天。在“菌種廠+基地+農戶”發展模式下,協會輻射帶動騎馬鄉1200余戶發展竹蓀產業,并就地解決3100余名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
2010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周淑香進一步推動協會上檔升級,成立青川縣新旺竹蓀種植專業合作社。現在新旺竹蓀種植專業合作社已在青川孔溪電子商務產業園內建成6800多平方米,集優質農產品集配中心、保鮮庫等功能為一體的加工廠房,年產值達6000多萬元。
2014年9月,周淑香成立了青川縣巾幗建功農村婦女創業致富互助會,通過“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創業互助”引導城鄉婦女互幫互助、促進發展,第一年就實現產值774.2萬元,利潤142萬元,會員戶均純收入40570元,帶動農戶276戶,人均增加收入3017元。
2016年5月,周淑香在瓦礫鄉烏龍村組建分社發展特色產業,吸納全村37戶貧困戶整體入社,發展黑木耳10萬棒、天麻1.34萬平方米。2016年10月26日,合作社37戶建卡扶貧戶在烏龍村委會進行了首次分紅,人均分得1334.35元,其中最高分紅達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