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名牌大學畢業后,80后小伙鄧選海選擇回到農村創業,但因經驗不足,創業失敗了;為了養活自己,鄧選海不得不外出做其他生意,掙錢后,他又選擇回到農村,繼續發展種植;通過不斷摸索,終于創業成功,鄧選海也圓了自己從事農業工作的理想……
鄧選海是連湖人,今年32歲。2011年,鄧選海從西南大學的農業專業畢業,因為對農業的喜歡,畢業后,他回家種起了蓮藕。“缺乏一些經驗,第一次接觸種植,對土壤、氣候各方面的知識和技術都不熟悉,所以失敗了。”蓮藕種植的失敗讓鄧選海虧了錢,只好外出找事做。“做過建材生意,能掙錢的都做過。”2013年,鄧選海在外面掙了錢,又回家繼續發展種植。
起初,鄧選海想過找一份穩定工作,但他心里始終懷揣著在農業方面闖出一片天地的抱負。“年輕人種莊稼的越來越少,只剩下些老人還在辦莊稼,還有很多土地都閑置起了。”鄧選海在談起自己為何執著于回到農村發展,一心從事農業時,他說,自己想做良心食品,想把自己所學的理論技術和傳統技術結合起來,力所能及地將荒蕪的土地利用起來,讓它們更有生機。
一次偶然的機會,鄧選海和高中同學李健聊天,談起了農村的種植產業,兩人一拍即合,打算合作種植羊肚菌。于是,兩人開始為種植羊肚菌做準備,前期市場調查、選擇種植場所、流轉土地、購買種子等。“我們一開始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
鄧選海說,為了讓羊肚菌種植成功,不再像之前那樣失敗,他打聽到在成都、豐都有羊肚菌種植基地,專門跑過去學習。“在基地培訓了一段時間,突破了技術系統上的一些障礙,加上之前總結的經驗,這次發展種植產業信心滿滿。”
“羊肚菌適合在海拔400米以上的地方種植,土壤PH酸堿度要適中,溫度要在23°以下。”因為李健老家龍勝村有很多土地閑置,加上當地氣候、土壤適合種植羊肚菌,兩人將種植基地選在了龍勝村。在成都羊肚菌基地購買種子后,試種了一部分,發現成果不錯,2016年開始大面積種植,種植面積達41畝。
鄧選海在龍勝村附近還發現了野生羊肚菌,為了把野生菌的產量提高。鄧選海花了2萬元購買了分離、培養種子的設備,他用所學的技術從野生菌里分離出了菌絲,專門培養起了野生菌種。“去年種了一畝地的野生菌,效果好,投產的鮮菌有120多斤。”
“毛收入接近40多萬,純收入有20萬。”鄧選海的羊肚菌基地在今年2月份投產了,他利用微信朋友圈銷售,只用了兩個月就已賣完,一共投產6000斤,鮮菌和干菌還剩下20斤左右,但已被客人訂下。“一個月收入有2500元,還是安逸。”在基地工作的毛朝娥,是村里的建卡貧困戶,現在每月能增加一些收入,讓家里也有了經濟來源。目前,在羊肚菌生產基地的工人有15人,最忙的季節,基地的工人能達到200人,全是附近的村民。
接下來,鄧選海還準備把基地規模擴大到100畝,成立合作社。“到時候培養種植大戶,還可以教他們種植技術,帶動他們一起增收。”鄧選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