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縣紅船鎮劉橋村大力發展毛木耳生產,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目前,全村發展種植大棚380個。毛木耳種植已成為鄄城縣農民增收新亮點。
“閑說話”引來大產業
劉橋村地理位置偏僻,村民一直以傳統種植業為主,收入較少。2009年,村民霍道憲跟一位買鋸末的魚臺人閑說話,問人家:“您買鋸末都干啥?”人家說:“拉回去種木耳。”霍道憲開著車就跟人家去考察木耳了。到魚臺問了問,他發現種木耳效益好,技術也不復雜,回來就動員大家伙種木耳。還真別說,真有一些人被他“挑撥”動心了。“頭一年大意了,技術沒完全掌握,白瞎的不少,效益也不好。第二年,全村二十多家種的,菌種買瞎了,又賠錢了。大伙泄勁了,不干了。”霍道憲說。兩次的失敗,并沒有使霍道憲灰心喪氣,反而激發了他的斗志。他總結經驗教訓,從頭再來,經過專心學習、認真摸索,第三年終于獲得了大豐收。“那一年木耳大豐收,行情也很好。我們一個棚就賺了十萬多元。”霍道憲說。木耳種植的成功為劉橋村鄉親找到了一條致富的好路子,霍道憲及時將自己掌握的技術與信息傳授給大家伙,幫助大家發展木耳種植。到了2014年,發展到以劉橋村為中心,楊莊村、張堌堆村等為種植點的木耳產區,共計一百多家,大棚二百多個。
“眾人劃槳”開大船
劉橋村隨著木耳種植戶的增多、種植規模的擴大,2014年,霍道憲和最早的幾個種植戶,在農業、農商銀行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注冊成立了“鄄城縣首佳毛木耳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入社社員183人。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互聯網+農產品”的經營模式,為農戶免費指導技術和產、供、銷一條龍服務。2016年,種植基地共計種植毛木耳5000萬袋,年銷售干品6000多噸。在合作社的幫助下,幫扶貧困戶52家,貧困人口100多人,解決就業勞動力2000多人,有效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劉橋村王福啟說,在合作社的帶動下,劉橋村有的一家搞幾個棚。原先,村里的勞力都出去打工,現在外出打工的人幾乎沒有了,都在家種木耳。該合作社還新上了工廠化生產線一套,標準萬級凈化接種車間,恒溫發菌庫,實驗室及檢測設備,為群眾增收奠定了基礎。隨著電子網絡的普及,該合作社開展了網絡銷售,跟阿里巴巴、一呼百應等網站合作,僅去年網絡銷售額就已達三百多萬元。
“充電蓄能”奔富路
為了滿足毛木耳種植戶對科技的渴望,劉橋村大力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工作,加快提高農民增收致富的本領。2016年,省科技廳在該村合作社舉辦了“全省科技扶貧培訓班”,鄄城縣人社局三次在這里舉辦創業培訓班。幾年來,共計培訓人員2000多人次,發放材料3000多份。“現在真好,技術員經常到大棚里給俺指導木耳種植技術,每個大棚增產一至二百斤。”劉橋村張守法說起科技培訓來贊不絕口。同時,該村充分發揮“能人效應”,帶動群眾增收。霍道憲是村里的種植能手,他經常被邀請出去講課,從種植、管理到銷售,都講得深入淺出、頭頭是道,群眾聽得津津有味。吳凡讓家住鄆城縣黃安鎮黃北村。他跟著霍道憲學習木耳種植技術,去年種了兩個棚,收入近20萬元。2015年、2016年,霍道憲被省科技廳選派為特派員,分配到曹縣班莊村進行科技對口幫扶。兩年來,在他的精心指導下,班莊村的毛木耳大棚發展到120多個,木耳產量增加10%以上。(菏澤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