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市五屆政協委員、縣政協九屆常委王繼東
陜西省漢中市五屆政協委員、縣政協九屆常委王繼東,是佛坪縣陳家壩鎮陳家壩村的一位地道農民。他憑借扎實的專業技術,成為了我縣香菇種植領域的龍頭。近期,他積極響應市、縣政協號召,全力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在他的幫助下,加入園區的貧困戶當年就能實現脫貧致富。
陳家壩鎮椴木栽培第一人
陳家壩鎮位于佛坪和寧陜交界處,蒲河穿流而過。四面環山的壩子里,一排排香菇大棚格外顯眼。
1994年,初學歸來的王繼東開始研究香菇栽培,并在陳家壩鎮辦起了第一個人工椴木栽培香菇實驗場。“最開頭也經歷過失敗,但他潛心鉆研,現在這項技術已逐漸掌握透徹。”縣政協的一位干部說,彼時年輕力壯的王繼東有很多機會可以轉行掙到更多的錢,但他沉下心來把自己的專業發揮到極致。
自己掌握了成熟的技術后,我縣還有大大小小上百戶的香菇種植戶依然“靠天吃飯”,收成好壞全靠運氣。王繼東利用農閑時節舉辦免費培訓班,大力推廣袋料香菇栽培技術。多年來,他先后舉辦培訓班60余次,培訓村民2000余人次。目前,香菇種植戶基本能駕馭各個環節。
脫貧攻堅領頭人
2015年11月,王繼東與當地社員共同成立了陳家壩鎮食用菌協會,流轉孔家灣村140余畝復墾土地,建起食用菌產業示范園,積極探索引入了農戶自主經營、“合作社+產業園+貧困戶”等模式帶動周邊群眾致富。
“土地流轉給了我們現錢,這些農民入園務工,每個月最低可掙2400元,最高有4200元。”受益人魯安田介紹,他原來在外務工,園區建好后,技術嫻熟的他,現在每個月能領4200元工資。
王繼東創新扶貧模式,讓65戶貧困戶加入園區搞種植。“我們3.5元一袋將其購買后,統一放在園區內,自己投工投勞。出產后,王繼東給我們代銷。”貧困戶馬發琴就買了2300袋,今年銷售額一萬多元。“除了購買袋料的投入,我們是零風險,因為從培育、種植、管理到銷售整個環節都不用自己操心。”馬發琴說。
社情民意集納者
王繼東已擔任佛坪縣兩屆政協委員。“我就是個農民,在農村生活,最清楚群眾期待什么。”他說道,佛坪縣大力發展全域旅游,但陳家壩鎮地域偏僻,旅游配套不足,當地發展還需產業支撐。經過長期調研,他提出的《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建議》提案得到有關部門肯定。
在陳家壩等鄉鎮,與京東等企業合作的電子商務點已鋪開,這同樣源于王繼東的一項提案。“我做香菇這么久,銷售主要靠在業內的資源。有一年手上幾千斤土蜂蜜賣不出去,就嘗試著通過網絡銷售,結果出乎預料的好。”王繼東說,嘗到甜頭后,他就思考我縣的特產應該通過電商途徑銷售,增加當地產品的知名度。(佛坪縣政協經科委 車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