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談夢嬌)近日,荊門市東寶區(qū)馬河鎮(zhèn)白泥村3組貧困戶羅大生,來到自家香菇大棚,掀開遮陽布,查看香菇長勢情況。據(jù)悉,白泥村有種香菇的傳統(tǒng),從最早的椴木香菇到袋料香菇,發(fā)展到如今地栽香菇。“地栽香菇省工省力,鮮菇價格也高。”羅大生說,這多虧了駐村扶貧工作隊引來了地華菌業(yè)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馬學禮。
據(jù)了解,白泥村人均耕地不足1畝,多半是旱田。過去袋料香菇需搭架子,菌棒上架、翻袋需要大量勞力。東寶區(qū)地稅局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村委會商議,請個能人發(fā)展新的種植模式,馬學禮被請了回來。“扶貧工作隊籌資26萬元作為本金投入合作社建大棚,合作社吸納36戶貧困戶,采取入股形式,貧困戶每年分紅,三年脫貧。”馬學禮說,現(xiàn)在合作社建成60個大棚,每年可種植菌棒20萬袋。
去年,合作社為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每戶提供2000袋成品菌棒,貧困戶只需提供4000斤柴火及半個月勞務工,菌棒可自己種,也可以由合作社代管,收獲的鮮菇自己出售、合作社代銷均可。“今年4月,鮮菇采摘完畢,戶均收入8000元左右。加上年度分紅2000元,每個貧困戶凈收入1萬元。”馬學禮說,還有6戶沒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每戶分紅4000元。“地栽香菇供不應求。”馬學禮說,地栽香菇菇形美觀、口感好。
日前,駐村扶貧工作隊又籌資20萬元,幫合作社建一個300立方米的冷庫,預計下月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