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李光輝)日前,在德江縣堰塘鄉露青村的樹林下,一個個竹蓀蛋密密麻麻的呈現出來,這是綠通天麻公司今年通過自主做種自主試驗栽培的林下仿野生紅托竹蓀。
紅托竹蓀是一種極其名貴的食用菌,是竹蓀中品質最好的一種,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及各種礦物質,對防治高血壓、高膽固醇和減少腹壁脂肪的貯積有較好療效,其經濟價值很高。
德江縣綠通天麻發展有限公司自建廠以來,一直致力于德江縣天麻和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探索新的技術和新的栽培模式。公司除了順利完成德江縣2017年天麻兩菌一種供種任務外,已成功試種平菇、榆黃蘑、茶樹菇、靈芝等食藥用菌品種。如今的紅托竹蓀長勢喜人,為公司乃至德江縣又增一名新的食用菌成員。
本批紅托竹蓀,6月12日下種,7月底原基出現,如今不到三個月時間,竹蓀蛋已經雞蛋大小,再有半個月即可開始采收。每個竹蓀菌棒產竹蓀蛋10-20個,最多的菌棒能產生竹蓀蛋30個,出菇率超過95%,基本無空窩。初步估算,按照市場最低批發價240元出售,平均每個菌蛋2元,即每棒可產30元,成本每棒10元,每棒可獲利20元。公司今年種植6000棒,產值可達18萬元,去除成本6萬元,可得利潤12萬元。且林下栽培竹蓀的品質更優,該公司采用無硫加工的工藝,更保證了竹蓀的高品質。
該公司采用林下天麻竹蓀仿野生輪作栽培的創新模式,利用天麻種植后的空窩栽培竹蓀。與傳統大棚栽培、層架式栽培相比,無需大棚、遮陽網的投入,也不需要木材,直接用菌棒脫袋覆土并林下栽培;利用天麻栽培后的空窩減少了人工的投入;用天麻廢菌材粉碎后添加到菌棒中既充分利用了天麻廢菌材,同時也降低了生產成本,使得資源循環利用。
林下仿野生栽培竹蓀的成功,充分說明了該公司推廣的麻菌共同發展模式可行性。林下仿野生栽培竹蓀的成功,為德江縣食用菌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麻菌共同發展模式的成功,更為德江縣發展天麻和食用菌產業提供新的模式,同時為每年產生的天麻廢菌材找到了新的出路,為全縣發展林下經濟、做強做大林下經濟文章,增強林下經濟發展后勁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據了解,德江縣綠通天麻發展有限公司于2012年11月成立,公司注冊資金568萬元,固定資產1500萬元,公司現有員工30余人。公司是一家集中藥材和食藥用菌種源、栽培、產品回收、加工和銷售、技術培訓、科技創新為一體的民營企業。
該公司采用麻菌共同發展的模式,可年產天麻兩菌300萬瓶,食用菌300萬袋。公司以蜜環菌、萌發菌生產為主,以平菇、榆黃蘑、茶樹菇、木耳為輔;同時發展仿野生珍稀食用菌,如竹蓀、冬蓀、羊肚菌、靈芝等。公司通過“統一制種、統一供種、統一培訓、統一回收、統一加工、統一銷售”的規范化模式,帶動德江縣天麻產業和食用菌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