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河池市宜州區慶遠鎮桑桿食用菌協會于2007年10月由宜州區科協批準成立,在河池市民政局注冊登記。協會自成立以來,不斷發展壯大,現有專兼職理事會成員11人,協會技術骨干18人,桑桿食用菌種植大戶會員480人。協會牢固樹立“變廢為寶、循環利用”理念,成功探索出利用桑桿生產食用菌的有效途徑。按照“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實行產、供、銷一體化商業運作,桑桿食用菌生產正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2016年生產反季節栽培秀珍菇408萬棒、產菇1632噸、實現總產值產值1100萬元,幫助會員和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由于成績顯著,協會所創辦的企業宜源桑桿菌業有限公司被評為河池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所產桑桿秀珍菇通過了國家有機產品認證,在“第十七屆中國楊凌農博會”上被中國農技協評為中國科協展團優秀產品獎,協會也先后被宜州區委、區政府評為宜州區科普工作先進集體,被河池市科協評為河池市農村科普工作先進集體,2014年6月被中國科協、財政部評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先進集體。
一、創建協會,完善機構,勇闖桑桿食用菌新路
2007年協會成立時,會員代表大會選舉宜州區桑桿食用菌生產科普標兵、全國“三八”紅旗手、自治區勞模韋孟娥同志任理事長,宜州區桑桿食用菌行業技術骨干和種植大戶為協會理事會班子,下設技術服務和宣傳、財務三個工作小組。同時根據人員變動情況,及時調整充實協會理事會成員,不斷完善協會章程、民主監督、財務公開等規章制度,為協會的進一步發展和壯大提供組織和制度保證,實現了協會運轉的正常化、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協會發起人韋孟娥和韋麗華曾于2006年至2007年投入40萬元,先后購進榆黃蘑和香菇進行生產,但因市場需求不足,生產成本高和遭遇特大雨雪冰凍天氣的影響,種植兩年兩個品種均以失敗告終。但他們并不氣餒,經過激烈的爭論和思想斗爭,團隊骨干認為,宜州區近年來因種桑養蠶產生的桑桿多達30萬噸,大多被蠶農廢棄在田邊地頭,既造成污染,又浪費資源,而全國食用菌生產大省浙江、福建需到外省調進原材料,成本較宜州高出了不少,都還能把產業做大做強,而宜州有那么好的條件,食用菌產業通過努力定會有很好的前景。協會成立后,協會骨干先后到浙江、福建考察學習,在宜州區政府及農業、科協部門的鼓勵和支持下,協會繼續投入資金,創辦宜州區桑桿食用菌科普示范基地,并開始轉向生產臺灣知名食用菌品牌“秀珍菇”,增添了設備,聘請來了技術專家,從菌棒生產到搭棚養菇,從順季節栽培到反季節栽培,通過精心管護,當年“秀珍菇”種植喜獲成功,產品供不應求,開始償到甜頭,這也為協會團隊發展桑桿食用菌產業增強了信心,打下了基礎。
二、招商引資,強強聯手,加快產業發展
宜州區是全國最大的種桑養蠶基地縣(市、區),桑園面積達33萬畝,具有桑桿資源豐富、勞動成本低等優勢。福建是全國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具有成熟的技術和資金優勢。協會組織人員多次去福建羅源縣考察,2008年底經過多次商務洽談,與福建羅源民豐菇類種植場達成合作投資意向協議,合作成立了宜州區宜源桑桿菌業有限公司。公司在宜州工業園區租用了100畝土地,投資建設了廣西第一條桑桿食用菌集約化工廠生產線,搭建標準大棚1萬平方米,2009年3月底正式投產反季節栽培秀珍菇,僅半年生產菌棒186萬棒,產鮮菌554噸,銷售收入387萬元,產品供不應求,公司收入增加良好。從此協會企業產品產量、效益穩步增長。
三、發展訂單農業,降低產銷風險,增加群眾收入
協會采用“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進行運作,公司與種植農戶之間的利益關系通過實行“簽約服務、保價收購、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來調節。公司按標準生產出合格的菌筒提供給農戶,并對產品進行管理和技術跟蹤,指導農戶進行標準化生產。對栽培農戶整個生產過程進行實地技術指導和管理,對栽培農戶不定期進行標準化生產培訓。農戶產出鮮菇的銷售依農戶意愿決定,公司依據市場行情制定保證每筒最低有1.20元毛利的保護價收購,在市場行情不好時對農戶產出的鮮菇進行保價收購,如果市場銷售價高于保護價時農戶可自行銷售。從幾年銷售的實際情況看栽培農戶每筒有1.70元左右的毛利。中國第一個村民委員會誕生地宜州區屏南鄉合寨村的農民韋恩立2010年投資12萬元建大棚3個,購買菌種15萬棒,當年純收入15萬多元,實現當年收回成本并略有盈利。目前已帶動本鄉周邊村發展桑桿食用菌7戶。據不完全統計,幾年來與公司簽約的農戶達312戶,栽培面積825畝,按平均每戶栽培15萬筒菌棒計算,參與種植的農戶每年收入達25萬元,純收入10萬多元。這一項目使種植大戶人均增收超過2萬元,解決了1100人以上的就業。
四、依靠科技,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協會依托廣西科學院生物研究所加大對生產工藝改進和生產技術創新升級的研發投入,使生產工藝進一步完善,生產技術取得長足進步,菌棒成活率由2009年不足85℅提升到2012年的90℅以上,為企業和農戶增加收益奠定了基礎。同時加大生產基礎設施的投入,新建成一條日產3萬棒菌棒半自動化菌棒生產線,并對原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使公司年菌棒生產能力提升到1000萬棒以上。通過積極打造“桑桿秀珍菇”品牌,對產品進行商標注冊和認證,提高了桑桿秀珍菇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創新研究出反季節桑桿食用菌冷刺擊方式,把原來用生產反季節食用菌的“冷刺擊凍庫”,制作成“移動式制冷器”,既節約建造冷凍庫房的資金,又可大幅度降低搬運菌筒的勞動成本。
五、積極開展實用技術培訓,推動桑蠶產業循環經濟建設
協會積極配合市科協和農業科技部門開展桑桿食用菌培訓,幾年來,先后深入16個鄉鎮50多個村屯舉辦培訓班47期,培訓農村黨員、基層干部、農民骨干4800多人次。基地通過生產示范和開展培訓較好地配合了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的“建設宜州示范基地,帶動全區桑蠶產業發展,推動打造蠶業強省”的發展思路,成為我市發展桑桿食用菌產業的先導。(河池市科協 何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