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多山,以前有不少山區農戶處于貧困狀態。不過近年來,該縣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山區特色種植業,增加農民收入。在政府的扶持下,該縣龍潭鄉、黃柏鎮等地的農民利用山區大量的雜樹雜枝等為原料生產食用菌,走出了一條變廢為寶、脫貧致富的道路。
潛山縣龍潭鄉位于潛山縣中部,皖水上游,天柱山后山。轄區內山林環繞、山地眾多、植被繁茂。山區有大量的桑樹枝、雜樹雜枝、蘆葦,以及毛竹的雜枝椏。當地農民充分利用這些材料作為生產食用菌的原料。他們種植的香菇等食用菌除了供本地及周邊市場,還運往上海、浙江、福建等地。
村民劉小明在龍灣村“仙人地”有一個百畝食用菌種植基地———鑫海生態農業示范基地,主要種植香菇。該基地有四座白色的大棚,一萬根長55厘米、直徑15厘米的圓柱狀菌棒斜堆在地面上,每兩根與地面形成三角形,一共是整整齊齊、黑壓壓的六大排,景象好不壯觀。
說起這些“小寶貝”,劉小明不禁喜笑顏開。2010年,他在龍潭鄉政府的支持下,投資200多萬元搭建了4個抗災鋼構大棚及冷庫,開始了食用菌種植之路。食用菌生產投資小、周期短、效益好。比如香菇的生長期只有6個月,期間能采7、8個批次,每棒能采1.5至1.8斤。按市場價8元/斤計算,每棒大概能賺12元,而每棒的成本才2元。
“目前基地每年能產60多萬斤香菇,產值達400多萬元,年利潤達300多萬元”劉小明興奮地說道。在生產加工區,可以看到一大堆被粉碎的木屑,旁邊有2個大鍋爐。“這些木屑都是由山上的桑樹枝、雜樹雜枝、蘆葦等加工而成的,裝進專用塑料袋就是菌棒了,裝的時候加入麥麩、玉米粉、石膏粉、維生素等輔料保證營養均衡,而后進行48小時的高溫滅菌,徹底殺菌”。
食用菌具有較高的營養和保健價值,是綠色食品,隨著“一葷一素一菌”現代膳食科學知識的推廣而日漸走上平常百姓餐桌。食用菌適應性強,可以利用林木修撫枝(如桑枝)、稻草、棉籽殼、廢棉絨等廢棄生物資源進行再生產,能點草為金,變廢為寶,是農村發展循環經濟重要的途徑。食用菌產業利用秸稈作為原料,還能有效遏制秸稈禁燒。
許多種植戶掌握栽培管理技術后,一兩年就實現了家庭脫貧致富。由此可見,食用菌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在農戶脫貧致富道路上大有可為。目前該縣已建成龍潭鄉龍灣村“仙人地”、黃柏鎮袁桂村“一品鮮”2個百畝食用菌園區,全縣從事食用菌生產的農戶有1000多戶,生產規模達1500萬棒。主要生產品種有香菇、木耳、平菇、蘑菇、金針菇、竹蓀等。年產值約為13500萬元,農戶純收入4500萬元,戶均增收4.5萬元。(今日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