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從食用菌培育企業借了5000袋香菇菌種,年終凈入1.25萬元,全家4口人還沒有脫貧。今年又借了8000袋,純收入2.4萬元,原則上不算是貧困戶了,可我供養著兩個大學生,暫時還摘不了貧困戶的帽子。明年再借上1萬袋,加上當護林員的收入,徹底就不再‘低調’了。”11月23日,陜西省商南縣富水鎮河黑漆村余來成站在自己的香菇大棚內,向三秦都市報記者介紹著自己“借菌還菇”的脫貧夢想。
借菌還菇一年基本脫貧
23日下午,記者隨“陜西脫貧攻堅看產業”采訪團,來到商南縣富水鎮河黑漆村的食用菌專業合作社,200畝地上矗立著300頂香菇大棚,每一頂棚內不停有人出出進進。記者走進4號大棚時,一名男子正在一排排擺滿了香菇菌袋的鐵架之間穿梭,時而彎腰瞅瞅,時而拿起菌袋端詳。
今年49歲的余來成告訴記者,前幾年,妻子突然患病,被確診為心臟病,為了給妻子治病,他欠了很多的債,加上兩個兒子相繼上了大學,日子過得越來越緊張。為了扭轉家庭困境,他只好在家里小打小鬧地種植香菇,但由于缺乏技術,辛苦一年,不僅投入和產出基本上持平,還被確定成了貧困戶。
“縣上想出來的這種‘借菌還菇’的辦法好。我去年從海鑫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借了5000袋香菇菌種免費投放到這個大棚里,半年后長出的香菇全部賣給這家公司,純收入1.25萬元。按照人均3050元的年收入,我家還沒有脫貧。今年又借了8000袋,收入2.4萬元,可兩個正在讀大學的孩子每年開支就得3萬元,加上給妻子看病,還是脫不了貧。明年再拿1萬袋,村上又給我安排了護林員的工作,一年收入4800元,這樣就不再‘低調’了。”
產業脫貧“借還”模式形成特色
商南縣縣長崔華鋒介紹,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他們針對農村實際情況,全面實施產業扶貧精準脫貧,培育典型,示范帶動,進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形成了具有商南特色的產業脫貧“借還”模式,余來成就是受益的貧困戶之一。
據了解,2015年開始,商南縣著重推行以“借菌還菇”“借雞還蛋”“借苗還果”“借鹿還茸”為主要內容的“借還”模式:由政府選準特色產業和龍頭企業,向企業提供擔保貼息貸款,企業將菌袋、雞苗、苗木等“借給”貧困戶發展產業,全程開展技術指導,并按保底價回收產品。
據了解,今年以來,商南縣又在合作社幫扶、產業大戶引領方面大膽實踐,依托當地資源,精準施策,在“四借四還”(借鹿還茸、借雞還蛋、借菌還菇、借苗還果)的基礎上,又形成了“借菌還麻”“借蜂還蜜”“借崽還豬”“借苗還魚”“借苗還芽”“借犢還牛”等系列“借還”脫貧模式。
截至目前,商南縣依托“借還+N”產業發展模式,共完成生豬養殖75.5萬頭,散養土雞31萬只,蜜蜂養殖2000箱,魚類43萬尾,種植袋料香菇8000萬袋,新建核桃示范園1萬畝,發展板栗基地3500畝、中藥材4.2萬畝,共帶動了3768戶貧困戶發展產業增收,為商南縣貧困人口脫貧增收提供了強大的產業支撐。在當地群眾眼中,“借還”模式成了農村貧困人口長期穩定脫貧很好的一種產業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