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體眾多,產業分布較廣。據調研匯總,2022年,重慶市有食用菌產業經營主體8384家,遍布重慶市38個區縣。其中,主城都市區有4684家,占比55.9%;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有2354家,占比28.1%;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有1346家,占比16%。重慶市90%以上的區縣都有食用菌種植,其中平菇種植覆蓋34個區縣,占重慶市區縣總數的89.5%;羊肚菌、香菇種植分別分布在23個區縣和17個區縣,占比分別為60.5%和44.7%。秀珍菇和金針菇兩個品種分布相對集中,初步實現了產業聚集。
2.業態豐富,全產業鏈漸成雛形。種植端,重慶市擁有食用菌種業主體7家。其中,羊肚菌制種主體4家,可滿足5萬畝以上的種植需求,在全國占比20%以上,位居全國前列。種植方面,重慶市2022年種植面積16.04萬畝、3.5億袋,產量25.6萬噸,種植業產值24.2億元。加工端,重慶市有加工市場主體115家,大多數從事食用菌烘干、包裝等初級加工,從事食用菌食品開發的主體僅2家。銷售端,重慶市除大部分種植戶自產自銷外,尚有126家主體專門從事食用菌銷售,觀農貿食品批發市場、雙福國際農貿城、南岸正陽農貿市場、重慶朝天門綜合批發市場等均有主體從事食用菌批發,其中雙福國際農貿城日吞吐量在10噸左右。城口縣林芝孢子粉、香菇出口美國、澳大利亞。在融合發展方面,位于萬盛經開區叢林鎮綠水村的“叢林菌谷蘑菇總動員”,是目前為止全國唯一以食用菌菇為主題的兒童親子樂園,樂園打造食用菌研學基地和科普館,開發蘑菇火鍋、全菇宴等美食產品20余種,為游客提供觀光、采摘、餐飲、科普、研學旅等服務,年接待游客最高年份達5萬多人次,年實現旅游收入超1億元。永川區在黃瓜山、茶山竹海等鎮街的果園、茶園、林地,套種香菇、茶樹菇、竹蓀等食用菌,推行“食用菌+觀光體驗”發展模式,吸引游客采摘體驗。
3.效益明顯,備受各方青睞。一是保障市場供給。重慶市食用菌種植品種22個,產量25.6萬噸,除羊肚菌等個別品種和部分工廠化生產的食用菌有部分銷往其他省市外,大多數產品均在重慶市場銷售,大大豐富了重慶蔬菜市場供給。部分主體還利用高海拔區域布局生產基地,實現食用菌錯峰上市。特別是工廠化生產食用菌的重慶華綠生物有限公司等市場主體,基本做到了每天都有產品上市,有效保障了市場供給,對緩解重慶蔬菜市場供應“春淡”“秋淡”發揮了重要的調節作用。二是帶動農民增收。重慶市食用菌產業帶動農民就地就業1.53萬人,實現工資性收入4.25億元。位于合川區錢塘鎮學堂村的重慶市祥橫食用菌有限公司,其食用菌生產基地常年帶動周邊農民就近務工30多人,每人月務工收入4000元左右,每年支付人工工資120余萬元。永川區食用菌產業業主35家,安置農民就地就業3000余人、帶動農民務工收入6000萬元以上。三是延攬培育人才,促進農業科技進步。食用菌產業作為技術含量高的產業,吸納了大批農村實用技術人才投身其中。重慶康諾菌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銀及其妻子魯文艷,均是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在北京奮斗打拼,擁有了北京戶口及住房,抱著“用自己所學為家鄉、為百姓做點事情”的樸素追求,經過3年多時間的摸索及研究培育,于2016年帶著試驗成功的成熟技術,夫妻雙雙回到故鄉——重慶市云陽縣,從事羊肚菌、大球蓋茹、天麻等食用菌菌種選育,帶領農民及部分業主發展食用菌產業增收致富。2023年10月,魯文艷被評為“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提名人,受到重慶市委宣傳部、市精神文明辦公室、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表彰。梁平區千石壩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殷廣勇是一位社區干部,在帶領群眾致富的同時,潛心鉆研,探索在竹林林下種植羊肚菌獲得成功,破解了利用竹林空閑地種植羊肚菌的技術難題,為利用林下資源、節約耕地資源闖出了成功路徑。巫溪縣祥能菌業有限公司孔云,自己從野生羊肚菌中進行選育馴化制種,獲得畝產過千斤的好品種。(作者: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 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