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全球食用菌產業工廠化進程,上世紀30年代末雙孢菇工廠化已在歐美出現雛形,二戰后進一步發展,實現了雙孢菇產量迅速增長,并實現了菌種和栽培專業分工的歐美食用菌市場格局。相較于歐美食用菌較為單一化,日韓為代表的食用菌工業化的種類更加廣泛:日本的金針菇、灰樹花、蟹味菇和香菇,韓國的平菇及杏鮑菇。
1.歐美模式:消費品種單一,高度專業分工
近年歐美食用菌產量上升,主要產國產量穩定。與亞洲國家以香菇、金針菇、平菇等為主要食用菌種類不同,歐美消費食用菌種類比較單一,以雙孢菇為主。根據NASS統計,2017年美國年產蘑菇42.1萬噸(9.29億磅),雙孢菇約41萬噸(9.03億磅),占比97.4%。自二戰后雙孢菇工業化進一步發展,歐美雙孢菇產量迅速增長,08年后產量增長主要來自歐洲,意大利食用菌產能顯著擴張,其他歐美主產國整體產量穩定。
鮮菇消費比例持續上升。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鮮菇的消費比例在美國市場持續上升。根據NASS的統計,2016/2017年美國鮮菇消費比例接近90%。
歐美食用菌市場實現高度專業化、工業化。歐美國家早期所有流程全部由栽培者完成, 60年代發展到菌種和栽培由菌種公司和蘑菇公司兩家分別完成,90年代則是菌種、堆肥、栽培三家分別完成, 當前雙孢菇生產實現高度的專業化的分工,上游有專業的菌種生產企業、培養料供應企業等,菌種企業保證菌種的出菇質量,一旦出現質量問題,一次賠償就可能導致菌種企業破產,培養料進一步提高產量并減少病蟲害威脅。下游有蘑菇批發銷售企業、食品加工企業等。食用菌公司主要負責種植,在菇房內通過計算機監控生長情況并精準調節溫度、濕度等參數,為食用菌的生長創造最佳環境。歐美食用菌產業鏈的高度專業化實現了各個環節分工明確、互相配合,最大化發揮生產優勢。
歐美食用菌企業朝著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專業規模化生產有助于降低企業成本,歐美食用菌企業整體朝著大規模方向發展:企業產量增加,數量減少。根據NASS數據,06-17年美國美國食用菌種植企業數量整體呈現下降趨勢,年產量超過1100噸的企業約占60%。
2.日韓模式:工廠化生產、品種多元化
日本食用菌栽培主要有三種模式:原木栽培、菌床栽培及堆肥栽培。
原木栽培:利用橡樹、櫟樹、栗樹等闊葉樹栽培食用菌,主要自然環境栽培食用菌,設施投入少,產品接近天然產品,品質優良; 但是栽培過程容易污染雜菌,食用菌采收時間、產量、質量都不確定,栽培效率低下;主要用于香菇和滑子菇栽培,根據日本農林省統計,06年干香菇幾乎全是原木栽培、27%的鮮香菇和約1%的滑子菇由原木栽培,截止2016年底約下降至有93%的干香菇、11%的鮮香菇、0.4%的滑子菇通過原木栽培,隨著干香菇今年產量逐漸下降,原木栽培比重進一步下降。
菌床栽培:利用基質、營養劑、生長促進劑等混合栽培食用菌,是當前主流的栽培方式。
堆肥栽培:利用家畜糞便、泥土、草料堆積發酵栽培。
日本是工廠化普及率高,總產量穩定。與歐美較為單一的食用菌飲食不同,亞洲國家食用菌更多元。日本自上世紀60年代末瓶裝金針菇技術的問世,70年代初實現了瓶裝金針菇工廠化生產后金針菇產量逐年上升,截止2016年底,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統計數據,金針菇產量占所用食用菌總產量約32%。自金針菇實現工廠化生產后,工廠化栽培逐漸擴展到灰樹花、杏鮑菇、平菇、香菇等菇種。日本的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技術成熟,目前金針菇、斑玉蕈、灰樹花、杏鮑菇、滑子菇幾乎全是工廠化栽培,2016年底這五種占了總產量約82%。日本食用菌產量自上世紀70年工廠化普及后逐年上升,但從07年開始產量穩定在42-43萬噸之間,總產量穩定。
日本農戶和中小企業數量眾多,聯合實現工廠化生產。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數據,2016年底種植滑子菇生產者數量為1660戶、金針菇571戶、灰樹花957戶、斑玉蕈404戶、平菇765戶。與歐美大規模集約化發展方向不同,日本食用菌的栽培主體有一部分是農戶和中小規模的企業,通過聯合數家生產企業或規模數量種植戶成立培養中心,共享資源。日本除了采收、分級、包裝需要少量人工,其他基本都實現了自動化,而在食用菌工廠化過程中,裝瓶、滅菌、接種等設備主要在前期使用,出菇后則會被閑置,通過培養中心共享資源,提高設備的利用率,并降低了成本
韓國引入先進技術,工業化快速發展。韓國通過從日本引入香菇人工栽培方法、從國外引進雙孢菇栽培方法、從日本引入金針菇瓶裝栽培方法和設備,到上世紀 90 年代,其食用菌生產進入瓶栽自動化階段,食用菌工業化進程快速發展,產量迅速提升。雖然韓國從日本引進技術,但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技術水平已經差不多,除了香菇外,平菇、金針菇、杏鮑菇均已實現工業化生產。(來源:農業投資豐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