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食用菌產量增長最快的國家,由1978年的5.8萬噸增長至2016年的3596.7萬噸,年復合增長率達18.4%,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全球食用菌的產量由2010的3025.6萬噸增長至2016年的4795.6萬噸,年復合增長率高達8%),目前我國食用菌已占全球總產量的75%左右,成為食用菌大國。
近年來,隨著房地產、煤炭、金融等行業監管調控政策趨緊,一大批投資者開始把資金投向中央重點扶持的現代農業領域。食用菌栽培是一項低收入、高產出、見效快、風險小的特色經濟產業。特別是食用菌工廠化生產能夠實現周年化生產且產品質量有保障,受到投資者的關注,截止2017年9月,全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共有529家,年產量為256萬噸,生產品種由金針菇、杏鮑菇、雙孢蘑菇擴展到蟹味菇、海鮮菇和灰樹花等10多個,實現了規模化、周年化和品種多樣化生產,提質增效成效顯著。在行業內日產達到200噸以上的企業有十幾家,幾乎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隨著生產規模的增加,消費市場的疲軟,食用菌工廠化個別品種如金針菇、杏鮑菇等出現了產能過剩,市場價格下滑明顯,生產企業經營壓力增大,不少企業倒閉或轉產,據相關數據顯示,在食用菌工廠化相對比較集中的幾個主產省區,福建省企業數量由2016年178家減少到2017年161家,減少幅度為9.55%;江蘇省企業數量由2016年97家減少到2017年88家,減少幅度為9.28%;山東省企業數量由2016年62家減少到2017年51家,減少幅度為17.74%。其他省市區企業數量有小幅增減,或與上年度基本持平。這些倒閉或轉產的企業有經營不善、資金鏈斷裂、環保不達標、生產品種轉型等造成的原因,從中也說明了食用菌產業已告別了暴利進入微利或虧損的階段。
如此同時,隨著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正從“吃飽”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營養健康”快速轉變,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顯著增多。從這幾年食藥用菌如羊肚菌、黑皮雞樅、靈芝、灰樹花等市場需求旺盛就可以窺見一斑。目前,我國食用菌產業初級加工產品居多,而精深加工不足,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只有大力推進食用菌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盡快提高食用菌產品的品質,加大精深加工的研發力度,才能更好地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
近年,隨著原材料、人工、土地租金等生產成本的持續上漲,以及國內市場價格的下滑,企業利潤被越來越壓縮,而近年因為我國食用菌出口屢屢出現農殘超標,導致歐美國家加大了對我國出口食用菌的審查力度,食用菌出口也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在國內外經濟大環境影響下,食用菌企業必須轉變思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食用菌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食用菌產業的國內外市場競爭力。
目前,食用菌產業還是以一家一戶的傳統種植模式為主,由于市場信息的不對稱,種植戶缺乏對市場的預判,在種植過程中往往會出現盲目性,近年在一些地方出現了食用菌滯銷現象,“菇賤傷農”時有發生,嚴重的挫傷了種植戶發展食用菌種植的積極性,對于產業健康發展是不利的。因此,要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食用菌產業,推進食用菌產業一二三產融合,實施互聯網+食用菌發展戰略,降低市場風險,提高菇農種植積極性。
食用菌的栽培原料一部分來源于木屑,但在一些農村地區,為了獲取木材,很多菇農為了眼前利益,濫砍濫伐林木資源,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嚴重的話會誘發地質災害。這種犧牲環境而換的一時經濟發展的舉措跟國家提倡的綠色生態發展理念背道而馳,對食用菌產業持久健康發展是不利的。
推動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不僅聚焦于發展規模,更注重發展質量;不僅著眼于短期調控,更注重持續增長動力;不僅著力于需求側的總量收放,更注重供給側的結構優化。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應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大力推進食用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變發展方式,優化結構,轉變增長動能,在新時代,推動食用菌產業更好更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