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菇農朋友在香菇生產中,用自身總結的經驗按部就班地管理種植,一招一式都落實到位,最后還是面臨香菇產量低、質量差的困境,不知原因所在,好像菌棒營養被“偷”走了,殊不知在香菇漫長的生活史中,由小至微米為單位的單核菌絲交織發展為數厘米級的大型子實體,其中發生著無法估算的生物化學變化,物理變化,能量損益變化和遺傳因子不穩定性變化,這些變化隨著菌絲體的每一小步的生長而持續發生著多元次的改變,改變伴隨著能量的消耗而“無功”流失,造成營養乏力、后勁不足,最終迫使香菇必然減產。如果把香菇漫長的成長旅程視為一場馬拉松比賽的話,那么每一步的“動力”指標都有可能影響最終的結局,現就幾種情況進行剖析如下:
1.菌種種源:優質菌種與劣質菌種,其最終產量、質量有著天壤之別,當我們選定菌種的那一刻,栽培的成敗就已決定了一大半。選種的最低級錯誤莫過于貪便宜而不顧質量,有的菇農為了節約成本,盲目地見便宜就撿,且撿得沒了底線,沒了原則,連最根本的決定性要素都要輕視和動搖,結果賺了小便宜卻吃了大虧,最后蘑菇產量低、品相差,成本都收不回來,栽培宣告失敗;選種的另一誤區就是菌種質量的判斷性錯誤,這些菇農在思想上認識到菌種的栽培重要性,但在選取上往往受表面現象的誤導,認為只要菌絲濃白就是優質品種,濃白度低的就是劣質品種,然而這種說法并不絕對,就菌絲的生長機理而言,無論優質菌絲還是劣質菌絲,在營養豐富的培養基內,都會迅速生長并產生大量濃白的氣生菌絲,厚厚的氣生菌絲覆蓋整個菌種棒,給人一種菌性強的誤解,殊不知,里面“暗藏玄機”,冒牌產品在此濫竽充數也未可知;還有一種看不到的層面,如:母種分離是否經過提純,組織分離時分離部位是否講究,選取分離的目標種菇是否合規,菌絲生長是否整齊……這些都決定著香菇栽培的質量和產量,經測定單單提純一項,其產量就有10%的差值,當然這些菇農所識別不到的情形令菇農在選種時無法定奪。建議菇農選種時,盡量選用正規科研機構的菌種,莫要道聽途說、誤入歧途。
2.原材料的采購配比:既要精打細算又要講究科學性。2014年某縣,因香菇種植規模大,導致麥麩告急,個別商販為了盈利提供摻有稻殼粉和滑石粉的假麥麩進行銷售,且價格低廉,整個產區80%的農戶購買,結果造成菇農災難性損失。香菇不出菇、畸形菇、爛棒等情況發生,產量低得一塌糊涂;另外也是2014年,該縣某基地采用純槐木做培養基,出菇第二茬時,菇小而薄,產量頗低;2015年遼寧某縣板材加工廠,大量下腳料粉碎后投入香菇生產,結果顆粒無收,諸如此類的例子還很多,以此警示廣大菇農在原材料選購上一定要把好關,否則不光面臨產量低的問題,更有可能面對絕產的風險。
在某種意義上來講,香菇是個粗放型產業,好多種植能手在種植的宏觀經驗上得到了機械性的積累,這種經驗運用在生產的表象上,當時不會出現明顯問題,但在結局上發生或多或少的病變影響,如養菌管理,當香菇菌絲溫度到達28℃以上時,基本處于傷菌狀態,而外在表象上29℃、30℃、31℃甚至32℃,整個香菇菌棒不會發生軟變和霉變現象,菇農誤以為30℃左右的溫度不會給菌棒出菇造成多大影響,于是對溫度報以松懈態度,實則菌絲內部蛋白及酶的活性局部受損,減產、爛棒已成定局,菇農又將問題原因推向后期的出菇管理,如此經驗主義的局限性錯誤無疑給生產帶來了很大的低產隱患。
香菇菌棒的營養是菌絲活動的能量載體,菌絲活動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而香菇菌棒的營養從菌棒制作到菌棒出菇徹底結束后的漫長生活史中,其消耗、輸出與貯存、積累保持恒定,遵循營養守恒。宏觀意義上來講,菌棒整體營養保持不變,其分為維系菌棒正常生理指標的基礎營養,轉化子實體的生殖營養及各種熱變損失與機械損傷所消耗的“無功”營養。我們在種植管理過程中,各種“無功”損耗的營養勢必影響香菇的出菇率,給產量、質量造成較大影響,如香菇菌種的不適應性,不適應的刺激反應會造成菌絲能量內耗,產生“無功”損耗,香菇生理不成熟,強制刺激出菇也會造成菌絲能量內耗,產生“無功”損耗,同時,反季香菇出菇菌棒的休眠越夏,刺孔補水的機械損傷,最終也會產生“無功”耗能,因此,在香菇管理的過程中,要循著“營養守恒定律”的規則和思路,減少能耗損失,豐富菌棒基礎營養以提高香菇的產量和質量。
香菇管理是個管理內容復雜,多學科交錯的系統化工程,每個環節的關鍵技術點都遵循著香菇生長的科學規律,每個不符合規律的細節步驟都會造成香菇產量和質量的下降。因此,只有精心操作好每一步,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想到別人所想不到的,才能在經營中獲得出眾的利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