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術突破,激活新興產業
近幾年,隨著制種和野外栽培技術的突破,羊肚菌栽培規模成迅速增長之勢。許多傳統食用菌種植戶紛紛轉向這一新栽培品種的開發。更多投資者組建企業,建立菌種生產基地和聯戶栽培基地。單個基地動轍上千畝的規模在四川、湖北、河南等地先后涌現,不少地方更是將羊肚菌項目當作精準扶貧和發展特色產業的不二選擇大力推行,形成了多年少有的單一菌種發展的熱潮。
目前流行的羊肚菌栽培技術雖然直接源于美國專利,但也得益于國內外多位先驅傾注的巨大熱忱和心血。利用自然氣候資源、土壤條件,輔以人工調控措施,在野外實現規模化栽培的創造性貢獻則應歸功于中國的研發者。如譚方河受R.D. Ower專利啟發,使用外源營養添加技術,實現野外規模化栽培,羊肚菌產量相對穩定(譚方河,2016),其是技術鏈條中的關鍵一環。
由此發韌,四川農科院等多個國有和民間研究機構傾注力量,不斷完善和優化,實現栽培技術標準化,單位面積產量得以穩定提高。加之,朱斗錫等人二十多年專注羊肚菌知識普及和培訓的影響力,使得設施簡易化、節能省力規模化栽培模式如雨后春筍般,灑遍大江南北。據相關媒體統計,2016年和2017年,全國羊肚菌年栽培面積已擴展到3.49萬畝以上。數千種植戶精耕此業,提高了農田復種指數和綜合效益,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務實求精,產業方能永續興旺
羊肚菌發展雖然開始步入發展快車道,但潛在的暗流也在時時涌動,提醒人們風險如影隨行。比如產量不穩、價格波動、銷售渠道不暢、效益預期不定等問題,始終困擾著大多數種植戶。
事實上,一個新品種的推出,往往伴隨著投機商的炒作和高價格的托舉。其好處是能夠吸引資金投入和科研力量參與,但同時也隱藏著不良的征兆,即隨著栽培技術的突破和從業人員的蜂擁,便迅速出現規模膨脹、產量猛升,價格一落千丈的斷崖式頹廢。至此,該品種往往便由“菌中皇后”的風光,淪為街頭怨婦的落魄。這是長期存在于食用菌行業的尷尬現象。很多熱銷品種的淘寶處都曾充當過無數從業者的傷心地。如靈芝、香菇、木耳、杏鮑菇、金針菇的發展均經歷過由小到大、由大而盛,由盛而衰、最終少人問津的過程。這一起伏軌跡,反映出非理性投機心態始終籠罩著食用菌業界,導致食用菌產業大而不強,國際競爭乏力,從業者舉步維艱的現狀。
為此,羊肚菌業內人士,特別是規模投資者,務必吸取上述教訓,理性應對,穩妥跟進。引他山之石攻玉,不妨從歐洲同行經營蘑菇長盛不衰的成功經驗中吸取智慧。法國、荷蘭等國發展雙孢蘑菇數百年,由小規模生產到大規模持續穩定發展的過程,也是不斷完善育種、制種、栽培料處理等各環節工業化、自動化生產技術的過程。荷蘭食用菌企業不斷更新和改進菌種,逐步提高自動化程度,最終成就了CNC、MushComb等數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公司,構筑起一套完整體系的蘑菇產業鏈。與國內食用菌產業相比,荷蘭等國雙孢蘑菇產業發展時間雖然較長,但一直以穩打穩扎,步步為營,務實求精著稱。實際效果是基礎牢固、技術精湛、質量可靠,用戶信賴,效益持久。既省卻大量時間成本,也節約了人力、資金、物質投入,使整個產業得以穩定而健康地成長。相關龍頭企業已穩居智能化生產的行業最高端。由此可見,歐洲蘑菇產業,始終以科技創新為先,極少人為盲目折騰,經過自我積累和系統創新,完全脫離了國內同行習以為常的作坊式和車間式生產模式。羊肚菌的發展是否可以循此路徑,穩步推進?相信業內人士不難得出理性的結論。
目前,我國羊肚菌發展,與國際同行相比,有較大的技術和產業規模優勢。但歐美食用菌發達國家企業一旦切入到該領域,很容易趕上和超越國內同業水平。屆時,起步雖早但單打獨斗、進展緩慢的企業必將面臨失去國際市場的生死競爭。因此,有能力引領國內羊肚菌發展的龍頭企業,在做好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唯有完善和提升各個環節的技術水平和機械化、自動化程度,做好育種、制種、栽培、采收、加工包裝等環節的標準化、規范化提質,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深耕外阜,厚植內貿根基
羊肚菌深受歐美消費者青睞,是國際市場需求比較穩定的食用菌種類。在實現規模化栽培之前,我國羊肚菌出口限于野生采集品的烘干或自然風干產品,年出口量約40噸干品(張光亞,1998)。如今,隨著仿生栽培規模的擴大和采收加工品質的提升,新鮮羊肚菌也步入出口商品之列,年出口量數十噸。但與干品相比,數量仍顯過少。鑒于歐美人士消費習慣上對羊肚菌的偏好,國內企業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努力深耕這一全球消費能力最強的成熟市場,逐步擴大市場份額,是非常明智的策略。
國際市場競爭中,產品質量和穩定供應能力無疑是企業生命。對直接面向海外市場的出口企業而言,產品品質和數量保障是關鍵。這樣的保障,又是以產業鏈上游的生產、加工、供應環節企業的產品質量和供貨的穩定性為前提。可見,產業鏈各環節本來就是一個整體。產業鏈的活力,即在于上下游企業之間、包括具有支撐作用的科研機構之間在達成共識基礎上的通力合作。因此,建成利益一致、目標一致、理念一致的產業命運共同體,勢在必行。立足這類協同組織,才能攻堅克難,共同進退,確保羊肚菌產業在競爭中的整體優勢。
上世紀九十年代至本世紀初,由于國內食用菌出口企業多數勢單力薄,且缺乏整體抱團意識,加之知識短缺、技術落后,因質量問題導致極具潛力的食用菌品種完全失去國外寶貴市場的教訓,至今仍令人扼腕嘆息。相信不少人對我國塊菌、松茸遭遇的厄運還記憶猶新。上世紀80年代末,由于四川西南及云南中北部先后發現中華塊菌和印度塊菌,一度引起塊菌出口熱潮,不少商人紛紛擁入。但因出口商對塊菌價值的無知和下游商人混同黑孢塊菌以次充好的歁詐行為,出口到歐洲的劣質塊菌曾一度引起市場恐慌,導致法國和意大利于2006年前后立法禁止進口來自中國的塊菌,使這一每年本可產生上億美元價值的產業瞬間銷聲匿跡。松茸產業的衰落過程也與此類似。除了因中間商幾批次摻入化學品污染事件自毀長城,而缺乏組織、臨時拼湊的談判代表又毫無應變策略和應急處理能力外,還與出口商之間無底線競爭,并遭遇進口國強大的協會組織一致對外的抵制有很大關系。這些歷史教訓當為羊肚菌業界引以為鑒。
與歐洲市場相比,國內羊肚菌消費市場還遠未成熟。國內食用菌從業者和部分高端消費者對羊肚菌雖有一定認知,可勉強支撐起一個小眾市場,但普通消費者對此了解并不多,國內消費群體有限。可見,讓羊肚菌美食進入尋常百姓家,積極擴大內需,也該是羊肚菌從業者在市場開拓中攜手努力的方向。國內市場開發,需要一個不急不慍的過程,需要科研力量的介入與支撐。提高公眾對羊肚菌的認知,須從功能成份解析、確證等環節著手。故而行業龍頭企業,當借力協會組織,在此領域加大投入,聯合科研團隊,做好基礎性和營養學、藥理學方面的深入研究,不定期發表研究成果,周知公眾,培養興趣、擴大消費群體,進而實現產業鏈的穩定升級。
總之,一個不斷拓展的國際市場,加上逐步擴大、成熟的國內市場,才能支撐起生生不息的羊肚菌產業。
四、遵循規律,力避投機和干預
國內現行栽培模式雖然適合不同規模發展,但因受氣候、天氣影響較大,產量穩定性和產出效益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栽培環節,盲目擴大羊肚菌規模的風險很大。此外,羊肚菌非國內傳統大眾消費品種,局限于高檔消費人群,需求主體是歐美市場,因此,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度較高。隨著羊肚菌栽培規模的擴大,在出口市場沒有明顯拓展的情況下,國內價格競爭必然導致利潤下滑。如,2015年,羊肚菌鮮品價格達200元/kg~300元/kg,2016年則下滑至100元/kg~160元/kg。從2017年三月,由中國食用菌商務網主辦的湖北松滋會議上,種植戶最關心的是銷售渠道與價格,出口銷售商最受種植大戶追捧。這也從另一角度暗示,產品銷售環節不暢可能引發潛在風險。
多年來,生產者缺乏市場營銷能力和對終端市場的影響力,往往被中間商牽著鼻子走,卻承擔著各環節傳導而來的大部分風險,在食用菌產業鏈中處于弱勢低端。與此同時,政府常常通過各項補貼政策,逆市場操作,本意想推動當地食用菌發展,但效果大多事與愿違,反倒形成不公平競爭環境。在政府公共財政之手的粗暴干預下,市場自身的糾偏機制失效而完全扭曲,結果當然是追捧一個品種,便戕害一個品種。可見,羊肚菌的發展,必須在去除投機心理和賭徒行為的同時,消除政府的非理性干預,尊重和維護自身環環相扣、唇齒相依的產業生態,像發達國家一樣,尊重市場規律,提升協會效能,依靠協會力量,在做實每一環節技術、質量、效率的基礎上,做好市場調查和規劃,協調總體布局和規模,增強市場應變能力,方能讓羊肚菌這一新興產業可續持發展。(工作單位:湖南省林業科學院菌根食用菌研究開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