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黎川縣洵口鎮白沙村,村口的兩個大菇棚內熱鬧非凡。一個棚內,20余位村民有條不紊地忙碌著,有的給菌筒扎袋,有的添火為菌筒高溫滅菌;另一棚里堆放著一層層的稻草菇菌筒,上面開滿了密密麻麻的稻草菇,散發出陣陣濃郁的清香,10多位村民正在采摘草菇,豐收的歡笑聲不時傳開。
該村黨支部書記朱彬明介紹說,今年白沙村共種植草菇40萬筒,至少產干菇1萬公斤,按照市場價每公斤200元計算,產值200萬元,菇農人均可增收5000元,草菇成為該村脫貧致富的“新寵”。據了解,生長完草菇的稻草菌筒還可再利用。白沙村的另一主要產業是種植淮山,長過草菇的稻草廢渣經過發酵后,鋪在淮山田里,可以防止長野草,還是上好的有機肥料,種出來的淮山品質佳。
白沙村有著40多年草菇種植的歷史,但由于種植場地過小,導致家家戶戶種植規模都較小。2017年,洵口鎮爭取到該縣扶貧部門的扶貧資金10萬元,建成500平方米,集泡草、扎袋、滅菌等生產功能的菇棚,免費提供給菇農使用,同時聘請食用菌專家免費對菇農培訓;今年,該村又建成一個4800平方米的菇棚,低價出租給村民存放菌筒。
今年,該村草菇種植規模擴大了一倍,共有100余戶村民參與種植。種植草菇成本低、效益高,種植經驗豐富的菇農用一畝地稻草種植的草菇和稻谷收入相當,這使菇農種一畝地有了雙倍收入。如今村民既種植了草菇,有收獲了稻草,有兩份收入,在實現資源利用的同時,有保證了穩定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