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崇山鎮邢家村村民唐織之和劉軍都是80后的年輕人,初中畢業后,他們先后做過服裝、五金生意,打過工。后來,在朋友的介紹下,他們兩人結為秦晉之好,然后一起來到浙江打工。唐織之和劉軍都是農民的孩子,他們都十分的能吃苦,加上他們又比較勤奮學習,幾年后,小夫妻倆就掌握了食用菌全部的種植技術,并在浙江承包了土地種植秀珍菇。兩年之后,他倆蘑菇種植開始有了起色,年收入達10多萬元。隨著事業的蒸蒸日上,唐織之和丈夫劉軍的心里“回家”的念頭卻越來越濃。
2014年,在外地漂泊了多年的唐織之和丈夫劉軍放棄了浙江的事業,帶著“真經”毅然回到家鄉高崇山鎮邢家村帶領村民一起種植秀珍菇。憑著秀珍菇的品質以及嫩、脆、鮮的口感,他倆對秀珍菇這樣的新品種進入邵陽市場充滿了信心。但是唐織之的回鄉創業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剛剛開始的時候,秀珍菇出現了“技術”與“銷售”兩大“難題”。由于邵陽氣溫高,蘑菇在三十五度之后一般會停止生長,會有不出菇的現象,導致死了一兩批菇,唐織之因此損失達1萬多元。
另外,由于市場還沒有打開局面,產品銷售難。此時,唐織之夫婦緊鎖著眉頭,開始有些擔憂了。市、區領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千方百計幫助他們聯系銷售渠道,破解銷售難的難題。目前,解決了產品的銷售難問題,每天出產的秀珍菇都被經銷商搶購一空,從而解決了村民的后顧之憂。經過大半年的摸索,目前第一期30個秀珍菇大棚,已經有5個順利投產了,每天平均能收1000多斤秀珍菇。
唐織之粗算了一下,到年底每個大棚的產值將達到10萬元左右。“小蘑菇”種出了“大效益”,唐織之家的蘑菇大棚也引起了村民們的關注。現在,部分村民一邊在這里做事,一邊學習種植技術,為自己以后承包大棚種植秀珍菇儲備技術。
為了幫助村民盡快脫貧致富,市、區黨委、政府整合扶貧資金,加大投入,預計三年內幫助建設100個蘑菇大棚,將新增年產值1000萬,新增就業人數近200人,還可以發展蘑菇深加工,進一步增加附加值。唐織之夫婦倆只是雙清區大眾創業的代表,如今,在黨和政府的幫扶下,許許多多像唐織之夫婦一樣的自主創業者,正揚帆起航,努力實現中國夢之個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