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桐梓縣通過發展食用菌種植幫助農戶開辟新的增收途徑。該縣充分發揮鄉鎮區位優勢,合理有效利用當地資源,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發展理念,因地制宜,著力于最大限度地把村級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不斷探索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的有效路子。積極促進引新品種,學習新技術。通過發展食用菌產業幫扶貧困戶脫貧致富,帶動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近日,記者來到桐梓縣馬鬃苗族鄉坪莊村,放眼望去,99個食用菌大棚黑布封頂、白膜圍墻,安穩地坐落在四面環山的平地中。進入食用菌大棚,見到一排排擺放整齊的菌棒躺在地上,有的正吐露著菌芽,有的則撐出了菌傘,菌農們正在忙著采摘、裝箱、過秤。
馬鬃苗族鄉位于桐梓的東部,該在鄉坪莊村、梅子村、出水村等7個村修建了375個食用菌大棚,以種植平菇和竹蓀菌為主,各村以“村社合一”的發展模式,向遵義益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合同。從5月開始種植菌棒,到現在已產平菇近40噸,產值近35萬元。
在桐梓東南部,主產竹蓀菌和猴頭菇的茅石鎮,自今年7月21日,茅石鎮召開盆栽竹蓀菌新品發布會,銷出70000萬多盆竹蓀菌后,時過一個月,盆栽竹蓀菌仍持續走俏市場,產量喜人,價格在58-88/盆,收益頗豐。據統計,該鎮種植90畝竹蓀菌與猴頭菇,共140個大棚。通過“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由基地托管農戶產品,統一生產銷售,利潤比例按8:1:1分配到貧困戶、公司、合作社。該鎮還通過電商,讓竹蓀菌與猴頭菇走向全國市場。
桐梓縣森林覆蓋面積大,全縣因地制宜種植了食用菌產業。截至目前,全縣種植食用菌大鎮包括馬鬃、茅石、婁山街道辦事處等9個鄉(鎮、街道),建設食用菌大棚600余個,鋪就了桐梓群眾致富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