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縣擁有香菇和黑木耳兩項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近年來,房縣縣委、縣政府堅持“管好資源擴規模,片區開發抓重點,優化菌種打基礎,加工轉化增效益,用活品牌闖市場,政策支持做保障”的發展思路,不斷推動全縣食用菌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小小香菇木耳正變身“軟黃金”,書寫著山區農村的致富傳奇。
近日,記者行走在房縣窯淮鎮東溝村,村里的田間地頭,村民的房前屋后,時不時能見到一架架錯落有致、整齊碼放的花櫟樹木頭,每段長約1到1.2米的黒木頭上,小小的花菇正在悄然孕育和萌發。
在東溝村一組,63歲的老菇農汪永林笑瞇瞇地告訴記者,眼前的3000多根黑木頭都點上了菌種,等到一入冬,香菇就會齊刷刷地瘋長,到時候,一沓沓的鈔票自然就裝進了自家的口袋。
目前,房縣已經發展段木香菇5萬架,段木黑木耳10萬架,總產值達1.3億元左右。房縣蔬菜辦干部楊玉林告訴記者,房縣本地山間的櫟樹是房陵花菇的最佳母體,也是品質保證。因為地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區,縣林業部門針對段木香菇制定了嚴格的采伐指標。
此外,在土城鎮通省村,一壟壟田地里整齊栽種白色的菌棒,噴灌設施里吐出的水霧滋養著菌種,放眼望去,白色的袋料上長滿了密密麻麻的黑木耳,村民們都說,這是土疙瘩里長出的黑黃金。通省村的變化得益于縣里推行的合作社+農戶、“集中制袋、分戶管理、產品回收、統一銷售”的發展模式。
據悉,天禾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落戶通省村后,將木耳的制袋、點菌、發菌等技術和設備要求高、投入風險大的生產環節承擔下來,村民直接進入生產管理,實現了利益共享、風險分擔。有66家農戶參與其中,合作社帶動他們發展了50萬袋黑木耳。縣政府打開扶持脫貧產業,為確保給老百姓在短期內增加收入,所以政府支持該縣建了一個大菌棒廠。該菌棒廠日產木耳3到6萬棒,基本上可以帶動500戶左右老百姓,每戶增加收入2萬塊錢左右。
在合作社的統一指導下,通省村的黑木耳培植技術正不斷優化,形成本地獨有的特色。合引進的有東北的技術,南方浙江、安徽的技術,然后我們就地消化,形成了我們本地自己的技術特色。
2018年,房縣已發展起袋料食用菌4000萬袋,建成400萬袋以上的食用菌重點鄉鎮5個,20萬袋以上的食用菌專業村50個。今后將借助房縣花菇木耳的品牌優勢,房縣食用菌產業經營主體不斷擴大,已擁有食用菌加工企業7家,農村專業合作組織48個,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家,國家級示范社1家。現在,房縣黑木耳、香菇的品牌價值分別達到5.01億元和4.43億元,市場上因此也出現了“魚龍混雜”、“李鬼橫行”的現象。對此,房縣相關部門也在積極行動,通過加印防偽標簽等措施,確保品牌不受侵害。預計到2020年,房縣年產食用菌6.4萬噸,實現產值32億元,菌農人均增收8000元, 將房縣黑木耳、房縣小花菇打造成為中國馳名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