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要發展,除了發展特色農業以外,還得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突破傳統發展模式,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路。
漳州成發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建木就是“科技農業”的積極實踐者。在今年的農博會·花博會上,楊建木展示了榆黃菇、桃紅平菇、乳白平菇等多個食用菌品種,他研發的液體菌種制作新技術也與大家見面。“與固體菌種比起來,液體菌種生產節省人力,種植時間短。生長周期由原來的40天縮短為33天,一包食用菌的成本從六分錢降到兩分錢。此外,菌種不再使用枝條進行接種,減少森林砍伐,保護生態環境。”楊建木說。
值得關注的是,漳州的食用菌企業開始有意識地把食用菌栽培搬進車間。“工廠化生產食用菌,在技術創新上,采用模擬生態環境、智能化控制、自動化機械生產,能有效控制出菇時間、出菇量,實現了食用菌常年生產、均衡供應上市。在殺菌、接種、養菌等環節,均采用自動化機械操作,速度提高了200倍。”漳州市農業局種植業站副站長陳國平說。
“以前,在食用菌的生產栽培過程中,一家一戶一堆料,大量的廢棄栽培料容易滋生多種食用菌的有害生物,如各種霉菌、蚊類、螨類等。如今,工廠化模式生產食用菌,一方面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另一方面利用菌棒提供充足的有機肥源,實現資源循環節約化利用,降低企業生產成本。”陳國平介紹,目前,漳州已經在南靖縣和臺商投資區設立兩個示范點,推廣工廠化食用菌。“在南靖縣,我們讓龍頭企業金明公司示范帶動。工廠直接將二次發酵料統一供給農民。在臺商投資區,當地政府出資建設20個工廠化蘑菇房,由同發集團示范帶動,將菇房承包、租借給農戶,引導更多農戶參與到工廠化生產食用菌中來。”
從發展實踐看,工廠化生產食用菌,品質有保障,效益也非常可觀,1.5斤一袋的杏鮑菇菌棒,成本在1.5元左右,可出菇0.6公斤,按年均批發價每公斤10元,每棒產值6元,高出工業企業生產利潤數倍。而農業生產標準化,更是保障了百姓“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