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在貴州六盤水市“鐘山戰區”的木果鎮食用菌生產加工基地里卻十分熱鬧,轟隆隆的機器聲和勞動者的笑聲交織在一起……其中有一位忙碌的工人朱家祥正將成堆的廢木料送進木屑顆粒機里進行粉碎,并用于下一步菌棒制作。
朱家祥是貴州當地參與種植菌菇的貧困戶之一,蘑菇盛產期時,他每天在大棚里采摘菌菇、為菌棒注水。盛產期一過,他就忙著參與加工“木屑顆粒”,工資為100元/天。他的妻子王天鳳也在基地加工廠工作,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這些木屑顆粒我們每天差不多要加工20噸,可制作出十多萬個菌棒。”朱家祥說,“目前雖然過了采摘期,但大家都需要竭盡全力,為明年擴大規模生產菌棒提前做好準備,以免到時候忙不過來。”
近年來,隨著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生態工程的實施,森林面積占了木果鎮的近三分之二,當地政府也從氣候、生態、木森廢料資源等優勢入手,引導農民發展林下經濟,為全力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找到了突破口。
通過政府引導、企業主推、農戶參與的發展形式,木果鎮積極引進菌種培育及菌菇深加工項目。2017年,年產量2000萬棒的食用菌加工基地,在當地一山洼“上馬”。
2018年,一期工程中的240個菌種培育大棚投產,并建成冷庫1個。截至10月24日,共產出香菇150余噸,主要銷往四川、云南等地,甚至出口緬甸。
據了解,該基地還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如今已打造出“菌種培育→鮮菇生產→菌菇深加工→線上線下傳媒營銷→蘑菇主題特色農業小鎮”的全產業體系。技術上同中科院、華中農業大學、貴州農科院、云南大學等國內相關科研院校有了廣泛合作。
說起該基地的另一“增收致富”模式,基地相關負責人毫不掩飾,他說:“根據基地食用菌種植規模,每年平均需消耗樹枝3萬噸,農戶可將房前屋后及田地內的廢棄樹枝售賣給菌包加工基地,按450元/噸回收廢棄樹枝計算,每戶可增收3500元/年,預計可帶動3000戶,還能不斷戒掉當地群眾喜歡焚燒廢枝的習慣,實現經濟與生態效益雙贏;更體現了就地取材、變廢為寶發展理念,最終達到發展生態循環產業的目的”如今,這里一切都因小小的菌包,開啟了致富路。種植菌菇,已然成了當地部分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