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棚外一隊隊的送貨車上,各類蘑菇帶著清香,猶如一把把小傘傲然挺立。陽光穿過一株株蘑菇的菌褶,形成絢爛的景象。清豐縣的小蘑菇已經成為一把把撐起希望與夢想的脫貧傘——全縣年產鮮菇20萬噸,實現綜合產值15億元,帶動1.5萬貧困人口脫貧。
清豐縣位于河南省東北部,轄6鎮11鄉,面積828平方公里,總人口71.67萬人,農業人口67.87萬人。2018年初有貧困人口7647戶、18086人,貧困發生率2.66%。
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戰略以來,清豐縣的脫貧攻堅面臨三大難題:一是全省貧困人口較多的非貧困縣之一。2016年全縣共有貧困村53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2639人;二是貧困面深。貧困人口中因病、因殘致貧占比58%,這部分貧困人口外出務工困難,沒有合適的增收渠道,解決其脫貧增收問題成為全縣脫貧攻堅工作最難啃的“硬骨頭”;三是貧困人口中缺技術、缺資金占比24%,由于是傳統農業縣,工業發展起步較晚,有效的產業脫貧途徑較少,脫貧攻堅任務艱巨。
如何既要打“贏”脫貧攻堅戰,解決脫貧的“量”,又要打“好”脫貧攻堅戰,解決脫貧的“質”?清豐縣結合全縣貧困現狀,從激發貧困群體內生動力和建立穩固的受益鏈結機制著手,經過中國農科院、河南農業大學專家論證,充分依托“全國食用菌優秀基地縣”“中國白靈菇之鄉”的品牌優勢,實施“黨建+扶貧+食用菌”重大工程,積極推進“黨建作保障、政府作引導、公司作龍頭、基地作示范、貧困戶作股東、種植戶作產業”的產業扶貧新模式,把扶貧基地建在村頭路邊,吸引貧困戶自愿參與就近干,確保貧困群眾長效增收、穩定脫貧。
實踐證明,這一模式是成功的。兩年來,清豐縣的小蘑菇已經撐起脫貧傘,截止2018年11月,全縣食用菌種植面積已突破1300萬平方米,培育食用菌龍頭企業12家,生產企業年產鮮菇20萬噸,年產值15億元。10月21日—23日,第十四屆全國菌需物資博覽會暨食用菌工廠化發展論壇在清豐成功舉辦,全國300多家食用菌企業參會,清豐像全社會展示了食用菌特色產業助推脫貧攻堅的良好態勢。
《中國扶貧》在清豐調研時,來自河南農業大學、中國食用菌協會專家表示,小蘑菇已經成為清豐縣的脫貧傘——黨建+食用菌:開辟黨建新領域之傘;能人帶動:打造創業帶就創業之傘;“菌”臨天下:一二三產業融合之傘;統領全局——“百菌齊放”之傘!
黨建+食用菌:開辟黨建新領域之傘
為全面打贏新形勢下脫貧攻堅戰,清豐縣充分發揮黨建統領作用,立足食用菌產業傳統優勢,探索實施“黨建+扶貧+食用菌”工程,具體做到“五抓五促”:
一、抓黨建保障,促責任落實。具體工作成立高規格領導小組,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縣委副書記分任副組長,成立“黨建+扶貧+食用菌”工程推進辦公室,具體負責工程推進,每周召開推進例會,研判解決問題。
同時,出臺《清豐縣關于推進“黨建+扶貧+食用菌”工程的實施方案》,將“黨建+扶貧+食用菌”工程作為全縣三級黨組織書記工程,在基地建立黨支部。同時,建立縣、鄉、村三級書記“黨建+扶貧+食用菌”工程微信群,17個鄉鎮黨委書記、55個村支部書記,每天可以直接與縣委書記通報工作進度、交流經驗做法、反映存在問題等。
二、抓基地示范,促龍頭帶動。2016年以來,全縣17個鄉鎮建設食用菌基地70個,全縣標準化食用菌大棚已達10200座,帶貧增收作用發揮良好。標準化食用菌大棚產權歸縣投資集團所有,所在鄉鎮負責管理,貧困戶脫貧攻堅期可享受“零租金”租用,大棚使用壽命約10年,有利于實現貧困戶長期受益。
基地建成后實行精準招商,強化產業支撐延鏈補鏈,不斷增加產品附加值。先后引進北京宏康建華、山東遠洋、鎮江金田、河南東森、重慶津益農業、北京菌森林、河北金元食用菌等7家食用菌種植龍頭企業,為各鄉鎮基地培育菌種菌棒、開展服務指導、實行產品回購,并優先為農戶提供技術培訓、崗位實習,吸納貧困戶務工就業,為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提供了重要支撐。
三、抓帶貧路徑,促貧困戶受益。主要帶貧路徑有包棚創業、勞務承包、菌棒托管、基地務工等四種模式,包棚創業是指貧困戶利用小額扶貧貸款、到戶增收資金購買菌棒,免費參加縣里組織的技術培訓,“零租金”承包大棚。目前,包棚創業貧困戶1200余戶,預計戶均年增收約2萬元以上。勞務承包是指食用菌種植企業、合作社與貧困戶合作,將食用菌大棚承包給貧困戶,貧困戶負責種菇、噴水、采菇等管理工作,企業負責提供菌棒、銷售菌菇以及各種設施配備,根據采菇的數量和品質提成分紅,勞務承包貧困戶達1050戶;菌棒托管是指對于無勞動力貧困戶,利用小額扶貧貸款、到戶增收資金購買菌棒,將菌棒托管給企業管理,按約定比例分紅,菌棒托管貧困戶約2700戶,每年固定受益3500元左右。基地務工是指食用菌生產過程中,對采菇、削菇、裝袋等工序用工量極大,企業吸納貧困戶在基地務工,可以享受帶貧獎補,促進了貧困戶在基地務工。目前,食用菌基地務工貧困戶約5000人。在全縣各基地舉辦的“削菇能手大擂臺”活動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李瑞亞日削菇182斤,當天工資收入236元,折桂“削菇狀元”。
四、抓要素支撐,促服務保障。每個基地由龍頭企業派駐1名技術員或培養1名鄉土人才,全程開展技術指導,政府給予一定補貼。整合扶貧辦、人社局、農牧局、食用菌辦等部門的培訓資源,開展食用菌種植技術培訓,年內實現對有培訓需求的貧困戶全覆蓋,力爭達到“培訓一人,脫貧一戶,帶動一片”的效果。至目前,縣、鄉兩級共開展食用菌專題培訓33期,培訓貧困戶8000余人次,大大增強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內生動力。
同時,建立金融助推扶貧機制。投入縣級風險補償金4500萬元,撬動近3個多億元的貸款規模。在縣、鄉、村分別設立金融扶貧服務機構,建立風險共擔機制,有效破解了食用菌產業發展資金瓶頸問題,為貧困戶及帶貧企業注入金融活水,實現精準滴灌。
五、抓風險防控,促持續發展。設立食用菌產業發展風險基金,市場價格低于保護價,企業托市收購,給予企業資金支持或差價補助。為貧困戶承包的大棚投保“財產保障險”,對因自然災害、火災引起的棚體等財產性損失進行賠償。結合食用菌產業發展特點,由相關保險公司開發新險種——食用菌種植險。對由于市場價格大幅波動、病蟲害、異常高溫等帶來的食用菌產值損失進行賠償,最大限度降低貧困戶種植風險。
能人帶動:打造創業帶就業之傘
樹立脫貧致富“能人”典型,支持致富能人做大做強,發揮他們的示范作用,帶動周邊村民,幫助他們打造一份自己的產業,從而快速有效地達到成片脫貧,這是清豐縣扶貧工作的經驗。實踐表明,農村“能人”群體在精準扶貧中有著重要作用。他們大部分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或一技之長,因為土生土長,對村情民意有著深刻和全面的認識。他們了解本村貧困戶的致貧原因,能更精準地幫助貧困戶選擇脫貧項目。
提到食用菌產業發展,不得不提到固城鄉呂家村致富帶頭人呂文選,或者說,如果沒有呂文選的帶頭吃螃蟹,也許就沒有呂家食用菌的幾個第一。第一個在全縣搞村食用菌規模種植,第一個大量雇傭貧困戶用工,第一個冷庫建設等等。2016年縣委,縣政府號召種植食用菌大棚后,呂文選認識到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遇,他積極響應號召,多次鼓勵本村群眾參與種植食用菌,但由于對食用菌大棚缺乏了解,并受技術資金等限制,響應者寥寥無幾,沒有人愿意當第一口吃螃蟹的人,觀望者居多。被拒絕、被否定,聽了不少泄氣話,呂文選沒有放棄,認準了就干,他帶領村內兩名黨員,自籌資金200多萬元,流轉土地60畝,建設食用菌大棚56座,種植秀珍菇共30余萬棒。他們從2017年3月開始建設,5月分建設完工,5底月份引進菌種,7月15號開始產菇,效益很快顯現,每日產鮮菇3000余斤,日收入12000元。食用菌的發展不僅僅使幾位投資者受益,還帶動了80多人就業,其中安置貧困戶32人,月工資1500元左右,使貧困戶早日脫貧得以實現,也使“黨建+扶貧+食用菌”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同樣在清豐縣,位于馬莊橋鎮趙家莊的食用菌基地里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作為趙家村黨支部書記和脫貧致富的領頭人,趙玉甫同志既關心村莊發展,又操心村民致富,還放不下沒有致富能力的貧困戶。2017年初,響應縣委、縣政府“黨建+扶貧+食用菌”號召,趙家村“兩委”班子切實擔當,主動作為,迅速入戶開展群眾思想工作,篩選出27名黨員和致富能手對貧困戶實施一對一結對幫扶,僅一個月時間,馬莊橋鎮趙家村食用菌基地便冒出了257座大棚,趙玉普至今回憶起還覺得非常不可思議。目前所有大棚全部正常出菇,主要品種包括雞樅菌、東北黑木耳、大球蓋菇、雙孢菇、羊肚菌等,已吸納全鎮140余戶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貧困戶人均收入10000多元,效益可觀。貧困戶閆彩玲說“雞樅菌嬌貴,平均6個小時就要采摘一次。雖然辛苦些,但是綠色食品銷路好、有賺頭,干著也有勁兒。”該基地還引進山東遠洋、濮陽潤澤、濮陽健豐三家龍頭企業,降低種植風險,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農村社會安定團結,清豐縣食用菌產業扶貧工程不斷發展壯大,隱約可以看到未來農民脫貧致富的希望。當你步入灘上村時,會發現村里處處充滿生機,群眾人人洋溢笑容,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呈現在眼前:水泥路鋪到家門口,農業生產生機盎然,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經濟發展蓬勃向上,社會生活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