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寒地凍,氣溫低至零下5攝氏度,河南武陟縣西陶鎮張武村泰豐食用菌種植產業扶貧基地的
白靈菇大棚里卻暖意融融。一排排菌包擺放得整整齊齊,白靈菇從中“鉆”出來,幾名工人忙著將已經成熟的白靈菇采摘下來,放到一旁的筐子里。
“我今年63歲了,沒想到在家門口還能找到穩定工作,一個月能賺1500元錢。”張武村貧困戶原存祥一邊采摘著白靈菇,一邊跟記者聊了起來。
原存祥一家3口人,他的兒子患有強直性脊椎炎,不能干重活,小孫子上學花銷大,一家人僅靠幾畝薄地維持生計,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這幾年,村兩委干部和扶貧干部不斷到原存祥家里,送去黨和政府的關懷。
“國家的扶貧政策好,但是咱不能坐等靠,要想致富還得自己加勁兒干。”原存祥說。為了給孫子樹立好榜樣,位于村西頭的泰豐食用菌種植產業扶貧基地建成后,原存祥主動申請到基地務工。現在,他成了基地的長期工,負責看護基地的食用菌大棚,并干一些采摘的工作。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西陶鎮地處黃沁河之濱,下轄22個行政村,有24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攻堅戰打響以后,西陶鎮黨委、鎮政府科學謀劃,因地制宜,結合產業扶持政策,探索“公司+基地+農戶”的扶貧模式,扶持河南武懷食品有限公司和河南康康食品有限公司聯合在張武村建立了泰豐食用菌種植產業扶貧基地,一期已經建成9座香菇大棚和11座白靈菇大棚。該扶貧基地采取入股分紅、基地就業、庭院種植、技術培訓、科研培訓、電商培訓等模式,吸引貧困戶參與其中,拓寬他們的增收渠道,實現穩定脫貧。
56歲的西陶鎮小南張村貧困戶李勝利做了大半輩子農民,沒想到自己有一天能當上“股民”。
泰豐食用菌種植產業扶貧基地結合該鎮實際,針對那些沒有“造血”能力的貧困戶家庭,將專項產業扶貧資金作為貧困戶的股份入股,基地每年拿出不低于股份10%的資金作為分紅。在日前舉行的分紅儀式上,李勝利高興地領到了1000元現金分紅。
“俺家有個常年臥床的病人需要照顧,眼看著人家都去基地干活了,我也著急啊!”回憶起一年多前的場景,張武村貧困戶丁巧翠非常感慨。扶貧干部了解到丁巧翠想參與種植食用菌的愿望后,立即和泰豐食用菌種植產業扶貧基地協商解決辦法。讓丁巧翠沒想到的是,扶貧基地的工作人員幫助她在自家庭院和菜地里建起了簡易的食用菌菇大棚,并為其提供菌棒,全程跟蹤服務,提供技術指導,并承諾高價回購。
看著自家大棚里長勢喜人的白靈菇,丁巧翠笑著說:“俺家種這些白靈菇沒啥大投資,還有送上門的技術,成熟后不用愁銷路,預計這一年能凈賺5000多元錢。”
目前,泰豐食用菌種植產業扶貧基地與西陶鎮12戶因在家照顧重病家庭成員不能外出務工的貧困戶全部達成了種植意向。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泰豐食用菌種植產業扶貧基地連續組織了4期食用菌種植技術培訓班,培訓貧困人員100余人次。
如今,泰豐食用菌種植產業扶貧基地成功突破了羊肚菌人工栽培的技術攻關。這種食用菌市場銷售緊俏,今年3月試種成熟進入市場銷售后,將為貧困戶帶來更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