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西交城縣大力推廣吊袋木耳栽培與種植。
“交城的大山里沒有好茶飯,只有莜面栲栳栳,還有那山藥蛋……”一曲《交城山》,曾唱出千百年來交城山百姓生活的艱辛和無奈。如今,交城人正以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牛鼻子”,用
食用菌產業鋪就脫貧致富路。
交城地處呂梁山脈,全縣國土面積1822.11平方公里,山區面積占92.8%,獨特的山形地貌形成了“交城山”美麗的自然風光,特別被譽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國的天然氧吧”的龐泉溝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高達74%,植被覆蓋率高達95%以上,孕育著豐富的菌類資源,羊肚菌、木耳等野生菌遍布山野。
作為重點推動的特色扶貧產業之一,交城食用菌產業將再次迎來加速發展的“春天”。
為發揮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拓寬產業增收途徑,2016年,交城縣委、政府立足實際,專門成立了食用菌研究中心,將發展珍稀食用菌作為脫貧重要產業,先后開展羊肚菌、黑木耳、白木耳等食用菌的研究與推廣。
羊肚菌,世界“四大珍菌”之一,其營養價值高,國際上常稱它為“健康食品”之一。2016年8月,交城縣食用菌研究中心開始在龐泉溝開展山區冷棚羊肚菌試驗種植,2017年4月獲得成功,填補了交城縣珍稀食用菌人工栽培空白,2017年11月在平川開展日光溫室羊肚菌試驗,2018年2月也獲得成功,羊肚菌種植試驗的成功成為交城縣農民增產增收的又一新途徑。同時,實現了“羊肚菌——蔬菜”循環種植模式,為農業增產增效找到新的生產模式。
2018年,該縣大力推廣吊袋木耳栽培與種植,分別在龐泉溝、東坡底、會立三個鄉鎮建成153個吊袋木耳大棚,其中黑木耳63.6萬棒,白木耳114萬棒,尤其白木耳種植在山西尚屬首次引進種植,因其生長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龐泉溝,片翼似碟,潔白如雪、被譽為“龐泉雪耳”,是木耳中的“白、富、美”其營養豐富。
政府的政策引領和農業科技者的技術研發,為交城縣龐泉溝山區菌藥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食用菌特色產業中,交城縣創新產業模式,堅持“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貧困戶”理念,政府讓利企業、企業讓利貧困戶,夯實“政府扶企業—企業帶合作社—合作社連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保障貧困戶收益。
在成立“交城縣天之然菌業有限公司”提供“六統一全”服務的基礎上,設立1000萬元特色農產品扶持資金,對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的各個主體進行針對性扶持。貧困戶采取委托代管、合作經營方式參與利益分紅,并通過基地就業方式獲取勞務收入。出臺《交城縣特色農業產業扶貧實施方案》,對貧困戶發展食用菌等特色產業明確了16條扶持政策,以鮮明政策導向支持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增強造血能力。
以吊裝木耳種植為例,對貧困戶購買菌棒補助4元/棒,最高補助2000棒,木耳大棚每棚吊袋1.2萬棒,可帶動6個貧困戶入股分紅,每棚年產干木耳1200斤,預計產值7.2萬元左右,除去大棚建設和勞務,收益達2萬元左右,可帶動6戶貧困戶分紅收益2000元以上,同時部分貧困戶在大棚務工兩個月收入2000元左右,直接增收4000元以上,個別貧困戶成為主要管理者后,收入可達10000元。全縣共建成大棚153個,吊袋177.6萬棒,可帶動900多戶貧困戶增收脫貧。
同時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為交城縣旅游產業提供了優特農特產品,實現了農文旅相結合,一二三產業相融合。2018年7月份和9月份,首屆“山水交城、康養一夏”暨白木耳采摘旅游文化節和山水交城“龐泉雪耳”主題菜品品鑒會相繼成功舉辦,使龐泉雪耳成為交城旅游的又一張“名片”和“舌尖美味”。
如今的交城縣積極將扶貧產業與一、二、三產業聯動整合,連續三年以“旅游、畜牧、林果、蔬菜、食用菌、中藥材”六大產業為主導,出臺《特色農業產業扶貧實施方案》,推動了扶貧工作由“輸血”向“造血”轉變。
通過發展“一村一品一主體”,因地制宜,大力實施到戶到人的產業增收項目,逐步形成了每個鄉鎮至少2—3個帶動脫貧的主導產業,每個村有組織帶動產業實施的合作社,每個合作社貧困戶比例達到50%,基本實現了有發展能力的貧困戶至少有一項增收產業的目標。
產業薄弱是貧困地區的“軟肋”,培育富民產業,是培養貧困地區“造血功能”的內生動力。作為重點推動的特色扶貧產業之一,交城食用菌產業將再次迎來加速發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