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氣一直不太好,沒法讓蘑菇照太陽咯。”一個烏云密布的上午,年逾40歲的老王這樣說道。老王家住河南省泌陽縣的一個鄉村,祖輩三代都是農民,如今他也隨著村里的潮流,種起了蘑菇。
在泌陽縣,像老王這樣的香菇種植戶達30多萬人。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18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三分之一來自香菇種植業。而許多農戶種植香菇的起始資金來自于當地銀行的涉農貸款。棚棚蘑菇將這個縣城里的農民、企業與金融機構連接了起來,構成了縣域金融生態。
近年來,隨著金融支農政策的不斷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已經得到有效改善,泌陽縣的蘑菇經濟是農村經濟百態中的一個縮影。2月11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強調,要建立完善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市場體系、組織體系、產品體系,促進農村金融資源回流。
同時,《指導意見》明確了相應階段內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目標:到2020年,確保金融精準扶貧力度不斷加大、金融支農資源不斷增加、農村金融服務持續改善、涉農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和支農能力明顯提升;到2035年,推動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適度競爭、有序創新、風險可控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最終實現城鄉金融資源配置合理有序和城鄉金融服務均等化。
泌陽的蘑菇經濟
老王身旁的黑色大棚里,長著他悉心照料的蘑菇。他介紹,家里的菇棚有50多棚,每棚有七八千袋,一袋的種植利潤約為三塊錢。而老王的一天也是圍繞蘑菇度過的,包括催蕾、通風、適時調節光照、溫度等。
泌陽地處河南省南部,境內伏牛與大別山兩山脈相交匯,長江與淮河兩大水系相分流,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兼有南北之長,東西之利。這樣的地理氣候為香菇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駐馬店通史·泌陽特產》中記載,“泌陽盛產香菇,其中花菇質量為最優”。花菇,屬“菇中之皇”,朵圓、肉厚、質地細膩、色澤潔白,藥用價值高。相較花菇,老王所種植的蘑菇的培養技術則較為簡單,因此在鄉村種植規模較大。
近年來,泌陽充分發掘食用菌種植傳統優勢,并利用這一優勢,擴寬產業扶貧之路。在全省脫貧攻堅戰吹響號角后,不僅農戶紛紛種植蘑菇,當地企業也參與其中。
該行業的龍頭公司泌陽縣雨露菌業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就利用30余個食用菌生產基地,開展產業幫扶。據介紹,在縣政府的扶持下,該公司采取“公司+金融+農戶+貧困戶+保險”的模式,在全縣開展零成本投入、零距離就業和零風險經營的“三零”產業扶貧,如聘請農戶在基地管理蘑菇、與農戶進行利潤分成、培訓農戶種植蘑菇的技術等,解決了扶貧從“輸血”到“造血”的難題,實現了貧困戶長遠、持續性脫貧。
借貸習慣的轉變
老王說,種
香菇的成本少則幾萬元,多則幾十萬元。“如果僅僅是自給自足,規模沒有很大,種植成本就比較少;但若想經營銷售,那成本就不低了,一般一袋的成本在2塊錢左右。”
老王此次種植成本約為50萬元,對于老王而言,這是一筆巨款。按照以往的情況,老王通常是向鄰里鄉親借錢,月息高低不等,有的是1分5,有的是2分,但這次,“聽到宣傳,說農民貸款有優惠,我就去問了旁邊的銀行,沒想到提交材料后,隔天就拿到了15萬元貸款,十分方便。”
老王提到的這家銀行是泌陽玉川村鎮銀行。該行成立于2015年8月,正是泌陽縣首次將精準脫貧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前一年。據了解,截至2018年年末,玉川村鎮銀行涉農貸款金額近3億元,較年初增長一倍。
該行信貸部經理李濤對第一財經表示,目前行內的貸款主要針對農村的種植戶、養殖戶、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而對于農戶的貸款是純信用貸款,手續簡單,無擔保無抵押。“手續齊全的話,當天就能放款。大年三十前一天,有一個客戶從辦手續到收到貸款,只用了7個小時。”他還稱,一般純信用貸最高可放至30萬,農戶的貸款期限多為一年期。
利率方面,該行最新信息顯示,月利率在0.3625%-0.99%之間,主要依據農戶自身信用等級劃分,按月付息,到期還本,中間亦可隨時還款。
數據顯示,2018年玉川村鎮銀行的涉農貸款金額占泌陽縣整體涉農貸款規模的4%。近3年來,泌陽縣涉農貸款規模穩步增長,2016年為48.18億元,2017年為58.37億元,2018年為67.18億元,年均增幅約為10億元。其中,成立于2018年9月的泌陽農商行占比最大,截至2018年12月31日,涉農貸款達37.8億元,占全縣涉農貸款規模的56%左右。泌陽農商行的成立,標志著泌陽農村金融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泌陽也真正擁有了家門口的銀行。
涉農貸款增加的背后,一方面是政策激勵的體現,一方面是農戶借貸習慣的逐步改變。金融服務的不斷下沉擠占了傳統民間借貸的空間,相對較低的利息得到了農戶的青睞,而各大銀行完善的中后臺支撐體系也為三農貸款提供了便利,打通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有了實際進展。
泌陽縣人行分支行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進一步推進普惠金融的建設,當地不少銀行成立了三農事業部和小微信貸部,通過事業部的改革,增強前臺經營職能,拓展三農金融服務力領域,同時增強人力、財務等中后臺體系支撐,打造針對性的專業服務。他還提到,“所謂的縣級金融服務,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大涉農’金融服務,相應的,縣政府部們給相關金融機構也有獎勵,如按比例獎勵獎金等。”
涉農金融服務的興起
近年來,隨著金融支農政策的不斷完善,農村金融改革不斷深化,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有效改善。金融服務方面,不少縣域創新扶持產品,除了對貸戶的單戶授信外,多家銀行還針對農村金融“高成本、低收益”的特點,將傳統的單兵作戰轉為批量作業,對整村農戶貸款實行集中受理、集中調查、集中審批、集中貸后,全流程一次性完成農戶貸款合同的簽訂和發放,授信的村鎮被稱為“信用村”。
一位泌陽當地銀行的三農事業部負責人說,“‘信用村’這種方式的出現不僅降低了銀行的人力成本、財力運營成本,同時也提高了效率。” 每家銀行對“信用村”的評定體系不全然相同,銀行可對評定出來的信用村實行貸款優先、服務優質、利率優惠等信貸措施,貸款投向也傾向于個人品德和經營行為誠信度較高的農戶。
除了“信用村”外,聯保貸款也是涉農貸款的主要方式,即尋找其他農戶作為保證人,聯保人與貸款人承擔連帶責任。實際上,諸如“信用村”、聯保貸款等各種貼合需求的產品助力涉農貸款規模擴大。
央行發布的2018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普惠金融領域貸款增速提高,貸款結構呈現出持續優化態勢。其中,本外幣涉農貸款余額32.68萬億元,同比增長5.6%,全年增加2.23萬億元,同比少增8543億元。但與此同時,從央行按季度發布的金融機構涉農貸款投放情況看,2018年一季度至四季度末涉農貸款同比增長分別為7.9%、7.3%、6.6%、5.6%。
具體來看,三農貸款中,農戶貸款呈現高速增長態勢,增速高于農村和農業貸款。數據顯示,2018年末,農村(縣及縣以下)貸款余額26.64萬億元,同比增長6%,增速比上年末低3.3個百分點,全年增加1.94萬億元,同比少增6027億元;農業貸款余額3.94萬億元,同比增長1.8%,增速比上年末低3.9個百分點,全年增加880億元,同比少增1307億元;而農戶貸款余額9.23萬億元,同比增長13.9%,雖然增速比上年末低0.5個百分點,但全年增加1.13萬億元,同比多增935億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與往年相比,“三農”貸款增速有所放緩,2018年增速比上年末低4.1個百分點。對此,交銀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趙亞蕊對第一財經表示,涉農企業通常具有抗風險能力較弱、產業規模效應差等特點,因此當經濟下行、行業風險不斷暴露時,對于這部分貸款,金融機構往往會采取較謹慎的態度。
上述泌陽當地銀行三農事業部負責人稱,涉農貸款的不良主要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而在人為因素方面,銀行貸前就會做好調查。他稱,這種調查通常需要信貸員的火眼金睛。“比如,有農戶想申請貸款養野豬,在我們實地走訪時,的確有人在殺豬,但他就在一旁看著,并不動手,如果是他養的話,他是要幫忙的。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懷疑他貸款的動機,然后再多方求證。”
“信貸員的多方求證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靠人情維系的農村社會沒有秘密可言。”費孝通在《江村經濟》一書中對“鄰里”有著精辟的闡述:鄰里就是一組合的聯合,他們日常有著很親密的接觸并且互相幫助。村里習慣上把他們的住宅兩邊各五戶作為鄰居。對此,他們有一個特別的名詞,叫做“鄉鄰”。他們互相承擔著特別的社會義務。
未來,趙亞蕊還表示,隨著普惠貸款考核口徑調整、新一輪定向降準實施及規范農商行貸款投放等政策相繼落地,加之基礎金融覆蓋面將不斷擴大,信貸資源流向小微和“三農”等普惠金融領域的渠道有望得到進一步疏通,相關貸款增速預計會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