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上午,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主旨報告會在河南三門峽市召開,會議邀請了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張利群,中國農科院研究員,國家食用菌產業體系崗位專家胡清秀、河南省農科院研究員,省食用菌產業體系首席專家張玉亭等專家圍繞新時期 惠農政策對食用菌產業帶來的機遇、我國食用菌產業科技創新進步,以及河南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等內容到會做了精彩演講。
會上,張利群教授提到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緊缺和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多年來國家重點推進優勢特色農產品發展,鼓勵建設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集群,國家政策連續、優先扶持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積極發展果菜茶、食用菌、雜糧雜豆、薯類、中藥材、特色養殖、林特花卉苗木等優勢特色農產品。
他強調,脫貧攻堅戰還有兩年時間,鞏固期也有兩年,共計四年時間,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規定,攻堅期內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退出后,相關扶貧政策保持穩定,2018年國家扶貧資金投入1061億元,扶貧專項資金6000億元。財政部今年擬安排專項扶貧資金1261億元,同比增長18.9%。食用菌企業是國家脫貧的主力軍,要用好扶貧產業政策。開發食用菌渣循環經濟產業,為發展綠色、功能性農產品提供高效有機肥、蚯蚓雞蛋。同時,作為規模大效益好的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和部分省級龍頭企業,應該注重以食用菌袋培育為核心、推進規?;耘?、加工、食用菌渣資源化利用、銷售、休閑產業集群建設,并和縣政府一道共同爭取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農業三產融合先導區等大項目。
胡清秀研究員談到,我國食用菌產業科技創新主要體現在栽培品種多樣化、栽培原料資源化、栽培模式多樣化、機械設備自動化、栽培設施專業化、栽培工藝精準化、環境控制智能化、產品加工精細化等方面,目前食用菌產業內部不斷分工細化,產業鏈條進一步延伸,不僅形成了從菌種研發、培養,生產栽培,后期產品加工、 冷藏運銷完整產業鏈。而且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產業效應 不斷放大。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食用菌產量、產值逐年增長,成為世界主要的食用菌生產大國,但距離強國還有一段距離,食用菌產業科技創新存在基礎研究薄弱、自主研發品種市場占有率不高、企業研發力量不強、區域間產業發展不平衡、設備、設施技術含量不高、產品深加工技術不夠,以及產業鏈短等問題,制約著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
“未來食用菌產業科技發展離不開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支撐。食用菌傳統栽培模式和工廠化生產仍將并存,品種多樣化、新型基質開發與高效利用將成為趨勢,生產工藝輕簡化、產品增值與產業鏈將進一步延伸,智慧農業將融入到食用菌產業發展中來”。胡清秀研究員最后說道。
張玉亭研究員在會上介紹,河南省是種養業大省,在全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全省小麥、花生、食用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位, 食用菌在種植業中排第四位,自2002年連續十五年產量、產值居全國首位,2017年河南省食用菌總產量519.1萬噸,占全國3712萬噸的13.9%;產值387.4億元,占全國2721.92億元的14.2%。2018年僅河南西峽縣出口11.8億美元。河南全省出入境檢疫局統計2017年出口香菇達87.6億元,同比增長21.2%,成為最大宗的出口農產品。
他提到,河南省食用菌科研體系作多年來為推動河南省食用菌產業發展上做了大量工作。在省建立標準化示范基地14個,重點示范香菇、平菇、雙孢蘑菇、毛木耳等標準化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集成科研成果7項,地方標準2項,示范平菇、香菇新品種4個,引進示范優良品種28個,引進應用“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智能化環境控制技術”等輕簡化栽培技術4項。
張玉亭研究員表示,河南省食用菌產業的科研方向分兩步走:起步階段:重點是建立菌種保藏、鑒定評價、條件改善、人才集聚;起飛階段:重點是建立新方法、應用新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誘變技術)、工程化配套、學科分化,有效推動河南省食用菌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據悉,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主旨報告會是全國食用菌新產品新技術博覽會會期舉辦的系列活動之一。本屆大會由中國鄉鎮企業協會食用菌產業分會、中國食用菌商務網主辦。會期為期三天,以“搭建合作平臺,促進產銷對接,提升創新能力”為主題,將舉辦產品展示、專題研討會、新產品新技術路演推介、主題報告、參觀考察等活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