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敖寨鄉中華山村的侗菇菌業公司基地里,工人們頂著烈日,忙著清運田間的廢菌棒,為下一輪秋季黑木耳種植騰地。
小小一項黑木耳種植,大戶產業旺、有帶動,村集體經濟更是生機勃勃,普惠困難群眾。與侗菇菌業相鄰的中華山村集體經濟食用菌基地,數十名工人或清理菌田雜草或清運廢菌棒,旁邊一幅“集體經濟‘622’模式發源地”標語尤為顯眼。
原來,早在2015年,中華山村村支兩委通過外出考察學習,引進黑木耳產業以來,便組建了村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以1000萬棒黑木耳開啟了小山村的產業之路。
中華山村黑木耳產業試水成功,2016年6月29日,對于中華山村群眾來說,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全村172戶貧困群眾,領到了第一筆產業分紅金,每戶1500元。所謂“622”,正是中華山村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中,大膽探索出的將集體經濟純利潤的60%用于貧困戶、20%用于村級積累、20%用于合作社管理人員獎勵的產業模式。
通過利益聯結,不僅貧困群眾享實惠,村集體的腰包也鼓了起來,產業發展的動力也更足。
近年來,萬山區立足于綠色發展理念,全力鋪陳綠色產業,選優培強,種、銷融合發展,助力脫貧攻堅,黑木耳種植便是其成熟綠色產業之一。
靠著食用菌產業發展群眾增收路的敖寨鄉,是萬山區食用菌生產核心區,而黑木耳是其種植量最大的菌類品種。侗菇菌業等企業的穩定發展,中華山村集體經濟黑木耳產業的成功,乃至全區食用菌產業的壯大,這背后,都離不開區委政府的科學規劃和大力引導、扶持。
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低產農業轉變為高效農業,需要讓農民掌握技術,并用好技術。對于長期埋頭傳統種植方式的萬山農民而言,要摒棄“祖傳生計”,發展黑木耳,急需補技術課。
2015年,萬山從山東壽光引進貴州九豐農業。2017年,萬山區委政府又以每年200萬元,從九豐農業聘請10名骨干型技術員,到萬山區10個鄉鎮掛職任科技副鄉長,專門為農村蔬菜類種植產業提供技術支持。有了技術支撐,萬山黑木耳產業發展順利,不到5年時間,從無到有,年產量數以千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