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種植的過程大有講究,尤其是種香菇,放在過去的武義縣,可是個出了名的苦營生!武義縣食用菌產業的轉機出現在2008年。這一年,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副所長蔡為明研究員帶領“食用菌團隊科技特派員”入駐武義,摸清了當地食用菌產業的短板。
他和團隊參與創辦了武義創新食用菌有限公司,由企業提供資金、技術和服務,通過新建專業化的生產線集中生產菌棒,把統一制好的菌棒直接交給菇農進行出菇管理,讓菇農種菇既輕松又有保障。“第一條生產線建起來以后,菌棒當天就訂購一空,我心里當時就有了底,說明路子走對了。”蔡為明回憶。目前,專業化菌棒生產線在武義縣已經建起了20多條,年產菌棒3800多萬棒,技術惠及全縣90%以上的菇農,僅武義縣一地,這項技術的推廣應用已累計節支增收超億元。
武義縣的香菇生產原來主要集中在秋冬季節,蔡為明團隊首先針對夏秋兩季的香菇生產與當地企業協同開展了新品種選育與示范推廣,育成優質香菇品種,市場售價比常規品種高出不少。針對南方夏季優質香菇栽培難題,蔡為明團隊又研發出以突破夏季高溫栽培為核心的生產技術,育成工廠化生產專用優質品種。如今,不少地方夏秋季節也能吃上武義新鮮可口的香菇。靠著新品種,菇農們增收致富也有了門道。
為提升武義縣菌菇產業的規模化、標準化水平,蔡為明還積極開發工廠化設施生產新模式。他帶領的團隊研發了食用菌雙棚三效栽培設施,具有避雨控濕、調光調溫和主動通風功能,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食用菌生產易受惡劣天氣影響、產量波動大等技術難題。
“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是這些年來蔡為明做科技特派員最大的感觸,也是一條最重要的經驗。通過技術支撐與扶持,蔡為明團隊在武義培育了食用菌專業合作社15家、家庭農場10家,年收入20萬元以上的專業大戶達到了23戶,菇農們的致富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