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9歲的劉文海,是“江蘇省優秀老科技工作者”獎章獲得者。他常年奔波在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一線,建立揚州市珍稀食用菌研發中心并自任主任,推動實施“振久”“久旺”牌干鮮食用菌揚州名牌戰略,創建以食用藥菌為鏈節的生物內循環、外循環、內外結合循環多種經濟新模式,充分利用廢生物資源,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退休后的他,仍奮斗在科研第一線,在8個省建立了13個高效農業示范基地,帶動萬戶農民每年增收10多億元。
助力扶貧潛心科技,黑木耳變“金木耳”
劉文海說:“有生之年,我就是想利用所掌握的技術,為國家食用真菌的研發、培育以及扶貧事業貢獻余熱。”
自從1968年在蘇北農學院農學系大學畢業后,他一直都在致力于食用真菌的研發、培育。退休之后,仍閑不下來,目前擔任著揚州大學園藝與植物保護學院特聘教授,揚州珍稀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全國合作經濟工作委員會食用菌行業首席科學家等職務。
退休10多年來,劉文海助力扶貧的腳步遍布全國各地。2016年,云南紅河縣云菌王科技有限公司慕名來揚拜訪劉文海,希望他能為當地菌類產業發展提供幫助。經過一系列的調研,2017年5月,劉文海與云菌王科技有限公司簽約,任首席專家。如今,在劉文海的幫助下,結合當地氣候特點,研發出了一年能生產三季的黑木耳品種,帶動了當地2000戶以上農民脫貧致富。
不顧高齡制定標準,服務全國7大黑木耳產業基地
今年5月份,79歲的劉文海再度受命,獲邀擔任國家黑木耳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首席技術專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任、研發中心主任、網絡學院院長等職務。
“全國有7大黑木耳產業生產基地,分布于各省市,聯盟的任務是為它們提供技術指導。”劉文海說,目前他帶領聯盟的專家們,研究的方向有3個。首先是廢棄農林物品再利用,主要是讓木屑、稻草等物品“變廢為寶”,利用它們培育出食用藥菌菇類產品;其次是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的開發,黑木耳、菌類等產品采摘后,勢必會留下一些下腳料,這些下腳料通過研發,可以變成生物有機廢料、農藥等產品;第三是帶動食用藥菌產業鏈的發展,一些大型的基地建成后,完全可以開發成旅游觀光園。部分菌類還可以制成保健品、藥材以及開發菌菇宴等。
“規模越大,問題越多。我的主要工作還是利用大半輩子積累的經驗,制定標準,讓研發與企業生產少走彎路。”劉文海說,例如規模化與工廠化生產標準、技能化生產標準、崗位操作標準、研發標準等。
“工作起來沒有時間觀念,有時候睡夢中想到一計劃,便立馬醒來落實到紙上。”采訪中,劉文海坦言,年齡大了,目前已感覺有點力不從心了。如今,他考慮較多的是為國家食用藥菌產業培養接班人。在平時的工作之余,他都會抽出時間,到網絡學院中教學,將自己掌握的知識傳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