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在四川省蓬溪縣天福鎮雙橋村大球蓋菇產業基地,李培明正和農戶們進行簡單的分揀,不一會兒,一箱箱新鮮圓潤的大球蓋菇擺在眼前,等待裝車。
12年前,來自成都大邑的李培明,懷著創業的夢想和情懷,承載著對農業產業的濃厚感情,將青春奉獻給蓬溪,他建立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促進農業產業蓬勃發展,助力蓬溪鄉村振興。
舉家搬遷 農技員變身“大老板”
“2007年下半年,因招商引資,我成為蓬溪縣一名科技特派員,負責全縣雙孢蘑菇標準化菇房建設技術負責人。”李培明說起自己的創業經歷,侃侃道來,“剛開始那一年多,我跟隨縣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一起常常奔赴田間,為全縣的種植大戶作技術指導。”經過長達半年的技術指導,看到種植大戶輕而易舉就賺到了錢,李培明也蒙發了當老板的想法。
說干就干。在各方協調和充分準備后,李培明投資了90萬元,流轉了150畝土地,進行試種蘑菇。可是老天不作美,2008年3月27日,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雨,加上管理人手不夠,讓李培明種植的150畝蘑菇全部付諸東流。
雖然損失慘重,但作為一名農業人,李培明更加堅定了發展產業的決心,并給妻子和兒子講述自己心中的宏偉藍圖,2011年,李培明舉家搬遷到蓬溪定居,助力發展。
李培明一邊繼續教導種植大戶技術,一邊調查土地和土壤、氣候等條件。2015年,在文井鎮,他試種了蘑菇和大球蓋菇,并進行對比之后,他再次開啟創業模式,種植大球蓋菇。這次一種便成功,不足一畝地的大球蓋菇在市場上買了1萬多元。
嘗到甜頭的李培明,更加堅定了投資種植大球蓋菇的決心。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李培明的民富專業合作社越做越大,產業發展得越來越多。目前,民富專業合作社投資近600萬元,采取“菜-菇-菜-菜-菜”的循環模式進行種植,面積達1100畝,其中大球蓋菇種植面積達800多畝,主要分布于赤城、新會、天福、任隆、大石、文井、明月、高升等鄉鎮。
綠色發展 增收致富“引路人”
“大球蓋菇種植技術簡單、產量高、生產成本低、營養豐富。種植大球蓋菇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變廢為寶。種植大球蓋菇,我們利用秸稈還田技術,回收稻草和玉米秸稈,把它們作為原料,進行無公害處理。”李培明介紹說,用秸稈種植大球蓋菇既可以消化農作物秸稈,解決村民隨意焚燒秸稈污染環境的問題,又達到了生物漚肥、改良土壤的作用。種完大球蓋菇之后的土地很肥沃,可以輪換種植花椰菜(蓮白)、茄子(或海椒)、蘿卜等農作物,變一年三作為多作,保證村民一年四季都有收入,可謂一舉多得。
李培明在自己致富的同時,還主動將種植技術分享給周邊村民和貧困戶,帶動廣大群眾共同致富。
“每天工資60元左右,每月收入近3000元,干得活兒也比較輕松,很知足。”在大球蓋菇基地務工的貧困戶郭廷芳說。
據了解,基地常年務工人員達到200余人,其中貧困戶達40余人;帶動近20戶種植大戶創業,2017年,為赤城鎮涼風埡村等貧困村贈送10萬株海椒苗,價值5萬余元,并提供技術支持。
前景廣闊 做大做強“新農人”
“我們一直都有專門的銷售渠道,主要供應上海、寧波、南京、烏魯木齊等大都市,現在也通過電商進行銷售,效果都不錯”。談及銷售,李培民說道,“一畝大球蓋菇的產量大約為2000公斤,按照最低市場價10元/公斤計算,拋去成本,一畝地的純收入在1.5萬元左右。去年一共銷售了1200噸大球蓋菇,市場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
談到未來打算,李培明信心滿滿,他計劃2021年投資300萬元,增添速凍產品和烘干設備,緩解銷售壓力,并為貧困戶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技術培訓,努力建成規模化種植基地。(來源:遂寧日報全媒體 作者:劉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