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河北省遷安市興安街道后丁官營村張志弟的大棚中,平菇滿棚,一派豐收的景象:一垛垛灰白色菌棒垛如高墻,排列整齊;一朵朵深褐色的蘑菇爭相升柄展傘,簇擁密集;一股股濃濃的菌類獨有的清香撲鼻而來,氤氳濃郁,沁人心脾;一個個工作人員正在菌棒垛旁,細心采摘,輕拿輕放,緊張忙碌。
“這就是我投資10萬元建設的近千平方米食用菌溫室大棚,現有菌棒2.6萬棒,且發育良好,純綠色無污染,近日已進入采摘期,每天都摘近千斤,備受市場歡迎,可摘到今年5月底,年可創收20萬元。”張志弟一邊引領一邊非常高興地說。
2018年以來,張志弟依靠科技,大力發展種植食用菌產業,因地制宜,不斷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科學引進科技新品種,憑著一股永不服輸的韌勁和一顆增收致富的進取心,走出了一條食用菌增收的小康路,成了市域遠近聞名的食用菌種植增收的領路人。
今年58歲的張志弟,是興安街道后丁官營村人,曾經是唐秦、京津地區有名的苗圃大王。2017年,因遷安市自來水廠建設,苗圃場地被政府征用,生意被迫放棄,但因此他也得到了政府不菲的補償,其經濟基礎也更加雄厚。習慣經商、厚道老實、進取上進的張志弟,便開始尋找新的增收項目——他上網查信息、拖朋友找項目、自己去外地考察。2018年8月。經過多次赴秦皇島市撫寧、昌黎和唐山市樂亭等地調研及對遷安食用菌市場調查,張志弟發現,如今遷安的食用菌市場購買力很強,而且全部是從外地調運,本地從事食用菌種植的微乎其微。于是,張志弟便決定要做食用菌——平菇種植。接下來,他說做就做,定資料、看視頻、學技術、買原料,找地方、建大棚,聘老師、搞設計,育菌苗、購設施……
“食用菌——平菇種植經濟效益是非常可觀的,而且周期短、回本快,好管理、有市場,我們那兒就是550平方米的棚,農閑的時候投入個2-3萬塊錢,一個冬天利潤就能達到6萬塊錢左右一個棚,還不耽誤其他農作物的種植。”正在現場指導的樂亭特聘技術員非常坦誠地說。
“的確是這樣!我們現在采摘下來的這批三四百斤平菇將銷往市區超市。況且,菌類是天然綠色食品,上市銷路不愁,一袋菇的利潤在三四元錢左右,特別是今年的疫情期間,這小棚可立了大功,有效緩解了我們村和周邊村百姓的需求”。說話間,張志弟手指輕動,將菌袋外多余的菌根剔除,一邊裝袋入箱一邊搭訕道。
“現在種蘑菇就得種‘科技蘑菇’,拌料、灑水、噴藥、保溫都用科學技術管著,在保證產品產量和質量的同時,更要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更為安全、綠色健康的食用菌產品。”談起種蘑菇的事兒,張志弟講得頭頭是道。
如今張志弟食用菌種植效益初顯,激發了村中一批向張志弟這樣懷有致富夢想的農民。“我就是來看看這項目,人家有錢還想增收呢,我們普通人也想呀就是不知道干啥!”村中一位中年農民一邊看一遍說。
看到自己培育的平菇見了成效,張志弟滿心歡喜:“現在我這個村上,包括我們街道就我一家,經過兩年的成功種植,今年,我計劃把周邊的鄰居、親戚朋友全都帶動起來,搞成規模化。明年把這地周邊的100余畝地都租過來建大棚,切實建起一條從食用菌引種、篩選、繁育、栽培到銷售的產業鏈。” (作者:吳海民 來源:長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