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上午,平頂山大莊礦實業有限公司黨總支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郭百堂忙完手頭的工作后,來到自己的“責任田”摘蘑菇。
郭百堂的“責任田”不在田地的大棚里,而在礦區廢置的職工宿舍樓里。
宿舍樓雖破舊,但干凈整潔,被黑色的遮陽網籠罩著。室內,一朵朵平菇、香菇、靈芝圓潤飽滿,長勢喜人。樓前,8名職工正將剛剛采摘的蘑菇搬上車,運往批發市場,一派豐收的景象。
而兩年前,這里卻是“人去樓空空寂寂”。建礦于1966年的大莊礦曾是平煤神馬集團的骨干礦井,累計生產原煤3712萬噸,被譽為平頂山的“西部明珠”。
隨著資源枯竭,2016年10月,按照國家去產能政策要求,大莊礦礦井永久封閉,一個原先擁有近4000名職工的礦井只剩下200人留守。路在何方、何去何從成了縈繞在大家心頭揮之不去的難題。
猶豫徘徊不如重新出發。扛著彌補巨額虧損的壓力,大莊礦的領導班子決定向市場要效益,向社會要崗位,通過考察、調研、學技術,萌發了發展食用菌種植的念頭,打算將閑置的職工宿舍樓作為項目用房。
“人家都是用大棚種蘑菇,咱們室內種植能行嗎?”職工們都有些懵圈。郭百堂給大家打氣說:“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咱們可以試試看。”
裝噴淋、打通風孔、焊棚架……不到兩個月,4棟宿舍樓就被改造成了1萬平方米的綠色食用菌種植基地。
為了養好菌絲,職工們像照顧嬰兒一樣精心呵護,定時灑水、通風,保持空氣流通,控制溫濕度。
當大伙兒第一次看到菌棒上萌發出來白嫩菇苗時,個個欣喜若狂,“覺得試驗成功了,又看到了希望”。
每棟宿舍樓的每個樓層,都掛著一塊藍色責任區的牌子,上面標記著責任人、種植品種等。郭百堂的“責任田”在8號樓一層的平菇種植區,14個房間的采摘、衛生都由他來負責,并且與績效考核掛鉤。
走進房間,清香撲鼻而來。眼下正是平菇生長的旺季,一排排菌包均勻地擺放在地面的棚架上,一簇簇平菇則像盛開的白色花束掛滿菌床。已是采摘老手的他不到十分鐘就摘了滿滿一筐。
“去年夏冬兩季,我們共種植平菇10萬袋、香菇4萬袋,全年收入100多萬元。”郭百堂告訴記者,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他們調整了種植比例,除了種植平菇、香菇8萬袋外,還種植了2萬袋生長周期長、價值高的靈芝,大伙卯足了干勁兒。
郭炳艷原先是礦上綜合服務隊的一名綠化工,閉井后,選擇了留守,并加入到食用菌種植的隊伍中來。
她一邊小心翼翼地為剛被采摘完的菌床清除毛茬,一邊回憶說:“最初沒有銷路,我們自己開著車、拉著貨,跑市場。因為大伙兒都沒有賣過東西,既要克服擺地攤的‘難為情’,還要面對被攆來攆去的尷尬,有時候甚至跑到幾十公里外的城郊結合部去賣。”
自力更生,破冰突圍。如今,大莊礦許多職工像郭炳艷一樣,不僅是個養菇技術能手,還是市場上的“叫賣高手”,月收入從1000元增加到了3000多元。
(來源: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