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軍是湖北省十堰市房縣沙河鄉火光村三組的貧困戶,他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想讓全家告別貧困,富裕起來。為此,他曾出遠門打過工,干過重活。面對生活的曲曲折折,全家脫貧致富的夢想一直很遙遠。然而,2018年,通過返鄉發展食用菌產業,他們全家不僅摘掉了貧困的帽子,還實現了持續增收。在香菇大棚里,他正實現著自已的夢想。
“這是我今年種的夏菇,接近5萬袋,現在已經初步結鮮菇,昨天開始揀的,才開始長,揀了接近500斤左右,現在市場價格是5.5元一斤,我大部分賣到沙河鄉勤發富專業合作社。”
張德軍,今年48歲。這一段時間,他種植的夏菇到了收獲的季節,每天他都在菇棚里,采摘新鮮的香菇,根據香菇的大小、成色進行分揀分類后,銷售到周邊市場。
“就揀這圓一點大一點的,挑著揀, 收購分等級分三個等級,這屬于一等菇第一等級,像這種就不能揀,還沒有長到標準,一等菇的價格是5塊至7塊,中等菇收購價格是4.5元到5元 ,最差的菇直徑是2.5至3.8厘米,價格是3.5元至4元。”張德軍說。
2015年以前,張德軍一直在廣東打工。由于母親常年患病,他家被評為村里的貧困戶。當年,張德軍也因為身體有病回到了村里。那時候,他的兒子只有7歲,上小學一年級。
張德軍說:“ 因為在外面打工多年,身體有病。想在家鄉發展,也把家庭也照顧了,上有年老的父母,(還有)年幼的小孩。”
沙河鄉是房縣東部邊陲的一個邊遠鄉鎮,雖然遠離縣城,但境內森林資源豐富,發展耳菇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2018年,一直在家的張德軍看到,村里的食用菌產業正蓬勃興起,市場銷路也不錯。他萌生了發展食用菌的想法。
他計劃發展袋料香菇5萬袋,需要啟動資金12萬元,可他的手頭沒有那么多現金。
他的想法得到了村兩委的大力支持,在村兩委和幫扶干部的幫助下,他貸到了5萬塊錢的免息貸款。
當年冬天,他開始栽培袋料香菇。當看到一袋袋香菇整齊堆放的場景,張德軍很高興,他對前途充滿信心。他相信,只要付出汗水,就一定會有收獲。
然而,由于缺少經驗,剛剛過了兩個月,菌袋出現了問題。
“開始技術不到位,消毒方面、接種方面沒有嚴格把關,造成了一萬多菌袋出現綠霉菌。”
張德軍說,當時發病的菌袋的樣子,至今他清楚記得。
“發病是綠霉菌,它表面長霉,它里面菌絲不能發酵,整個菌袋是霉色的,到一定的出菇時間,他不出菇,爛袋子,爛筒子,就是這種癥狀。”
耳菇沒有出,反倒直接損失了兩萬多塊錢。這突如其來的當頭一棒,讓張德軍猝不急防。那一段時間,張德軍有點心神不寧。他擔心其它的耳菇也出現問題。
就在他輾轉反側的時候,鄉黨委政府的幫助,讓他得新振作起來。
“感謝政府感謝領導幫助,提前給我們買了保險,最后每袋補助我們1.2元錢,解決我們的后顧之憂。”
這件事讓張德軍意識到,發展產業,光有熱情和積極性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科學栽培知識。他通過到網上學習,又向周邊有經驗的菇農請教,逐步掌握了栽培袋料香菇的技術要領。
他每天都到大棚里查看菌袋生長,觀察菌絲發育,檢查溫度、濕度的變化。
一晃一年時間過去了,2019年9月,張德軍迎來了收獲。
“第一年銷售,還可以。平均每袋合七塊錢,一共接近28萬元的毛收入。付給工人工資,基本上都是我們這里的貧困戶,工錢付了五萬多塊錢,除去成本,凈錢大約賺了12萬到15萬塊錢左右。”
在采摘、注水等關鍵環節,張德軍還請來周邊的村民到菇棚里務工, 最高峰時是一天要用12個人。在自已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周邊群眾的就業。
“最忙的時候是第二茬注水,平均一個周期每天都要七八個人來幫忙。一天的工資支出需要四五百塊錢。” 張德軍說。
今年,張德軍的香菇大棚里,一袋袋香菇生長狀況良好,成活率達到了99%以上。由于吸取了第一年的教訓,菌袋消毒、殺菌等各個環節,管理都很到位。
“今年預計收入比去年高一些,五萬袋香菇預計毛收入在35萬左右,除去本錢賺個18萬元沒有問題,因為銷售比較好。”
2019年,張德軍全家搬進了面積為100平米的新房。今年,他正忙著進行室內的裝修。曾經有過一次婚姻的他,今年有了新的打算。
他告訴記者:“現在最大的愿望是把扶貧房裝修一下,最大愿望是找個老婆,把父母、孩子照顧好。這是我最大的愿望。”
(來源:房縣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