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就是好香菇。傘還沒打開,孢子全在里面,能賣個好價錢。”在阜平縣臺峪鄉平房村,席崇娜拿起一顆剛剛采下的香菇,如數家珍地講地起香菇的學問。
正午時分,太陽曬得人汗流浹背。走進香菇大棚,頓時感覺一陣涼爽。和一般的蔬菜大棚不同,香菇大棚需要保持一定濕度,這樣才能有利于香菇生長。整齊排列的菌棒上,一簇簇香菇十分誘人。“別看現在個頭小,到晚上就得摘了。”席崇娜說,香菇生長速度很快,一旦香菇開了傘,就賣不出價了。
平房村位于太行深處,是保定市扶貧辦定點幫扶的深度貧困村。每次來到平房村,席崇娜都直奔這里的大棚,查看香菇的長勢。掛職兩年多來,她已經成了這里的“榮譽村民”。
在大家眼里,席崇娜干脆利落,辦事從不拖泥帶水。久而久之,得了個“女漢子”的名號。對于這個稱呼,她爽快接受,“扶貧工作沒有性別之分”。
在北京對口幫扶的“張承保”三市中,席崇娜是惟一一個在市級扶貧辦掛職副主任的女性。她還記得,在北京掛職干部集中培訓時,她也是惟一的“女將”。來到保定之后,她發現,扶貧工作比她想象的還要艱巨。
在保定,席崇娜沒有周末,經常是過了飯點兒才能吃上飯。一開始,這樣的工作節奏她很不適應。為了節省時間,她在辦公室里準備了一堆缸爐燒餅。“這是曲陽的特產,可以當餅干吃。”
席崇娜分管京保扶貧協作,工作涉及8個受援縣。整個2018年,她幾乎天天都在外面跑。
她和北京的家人,更多的只能是電話交流。席崇娜的女兒今年12歲,經常說著說著就在電話里哭起來。席崇娜就給女兒講香菇大棚的故事。
2014年,平房村的貧困發生率高達71.8%,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村民們通過集資、貸款建起了44座香菇大棚。由于技術原因,這些大棚連年虧損,以至于村里人都不敢承包了,基本上處于閑置狀態。“香菇大棚是村民們脫貧的希望,媽媽得幫村民們建起來。”她對女兒說。
2019年,北京金融街集團出資248萬元,西城區大柵欄街道出資30萬元,對香菇大棚進行了升級改造;當地的扶貧龍頭企業提供菌棒和技術培訓,并負責香菇的收購。如今,平房村的香菇大棚已經發展到47個,生產規模由30萬棒增至60萬棒,一年四季都可以產菇了。村民的收入也由此翻番。去年,貧困戶趙立偉承包了2個大棚,純收入就達到了4萬多元。香菇從負擔變成了希望,平房村也于2019年脫貧出列。
去年冬天,席崇娜帶著女兒來到了平房村,去看香菇大棚。“扶貧是偉大的事業,這就是媽媽的工作。”她對女兒說。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王琪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