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古田縣吉巷鄉黨委委員李燕登門寒舍,咨詢有關該鄉計劃在坂中村創辦一個鄉級“食用菌博物館”(菌業記憶館)事項。此舉我頗感興趣!這是印證歷史,留住鄉愁,文化自信的一項建設;也是美麗鄉村振興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近來我腦海中不斷回蕩那些年代接觸吉巷鄉土生土長一批菇人,他們在食用菌生產中所作出的奉獻及影響,激起我回眸禮贊。
一項創新,十萬民眾受益
眾所周知我國銀耳栽培方法,長期為段木栽培,之后罐頭瓶栽培,兩種栽培模式在生產實踐中表現為前者耗材大,周期長,產量低;后者載體重,易破瓶,操作不便。1979年吉巷鄉前垅村青年農民戴維浩,發明了木屑袋栽銀耳新技術,破解了束縛銀耳生產發展的技術瓶頸,推動古田銀耳生產質量與產量的一大飛躍。戴維浩袋栽銀耳新技術,在中國銀耳發展史上立了大功,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和省人大代表榮譽,并代表中國青年赴日本參加“中日友好船活動”。
銀耳袋栽技術幅射全縣,并傳到江西、湖北、湖南、山東、河南、四川及臺灣等省。古田農民首獲實惠,就以翠屏湖畔的吉巷鄉坂中村而言,全村128戶90%農民從事銀耳袋栽,擁有栽培房600多個,年栽培銀耳1000萬袋,產值突破2000萬元。2019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萬元。銀耳袋栽新技術幅射各鄉鎮,成為古田地方特色產業。近年來前垅村戴志祥在傳承銀耳袋栽生產工藝基礎上,研發成功小朵形“袖珍銀耳”和觀賞與食用結合的“本草銀耳”,品質優化被譽為“菌物燕窩”。2019年全縣銀耳產量達35萬噸,產值17億元,銀耳產品占全國市場份額的90%。銀耳技術一項創新,促成一、二、三產業主動融合,全縣從事銀耳科研、生產、加工和營銷等全產業鏈10萬從業人員均分享其利。古田銀耳獲國際和國家金獎等多項榮譽,列入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加以保護。
一種精神,敢觸前沿科技
吉巷農民在食用菌生產中有一種可貴精神:“敢摘皇冠上明珠”。他們的理念“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愛拼才會贏”。早在六十年該鄉永安村首創“野外露天栽培草菇技術”10天出菇,1969年6月在這里召開全省草菇現場會。
九十年代初,福建省有關科研部門開始瞄準珍稀菇品開發。當時茶薪菇,國外稱柳松茸,每公斤市價160-200元。據《古田食用菌科技史料》載:吉巷鄉石床村農民蘆學府與外鄉一位親戚一起,率先從外地引進茶薪菇菌種,進行室內袋栽試驗首獲成功,很快推廣。七茶洋村黃慶詢致力研究茶薪菇菌種選育,1998年進城創辦日鑫食用菌研究所,專注茶薪菇菌種選育和生產,為茶薪菇生產發展提供種源保證,很快形成又一主栽品種。高峰期的2007年薛后村茶薪菇栽培量達60萬袋,全鄉產區分布10個村,現有茶薪菇產量占全縣總產量的三分之一。
在珍稀菇品開發浪潮中,猴頭菇已被吉巷菇農瞄準的亮點品種。在栽培方式上先室內架層瓶栽、袋栽。1990年創新“野外棚架袋裁”;近年來又采取“袋栽倒育長菇新技術”。北墩村菇農1991年研發利用“冬閑田地溝培育猴頭菇新技術”。2019年前垅村戴秋輝建立現代化標準菇房30個,成立猴頭菇專業合作社。吉巷人在菌菇技術的開發上,就是這樣敢于開拓推進創新,不斷優化發展?,F有全鄉猴頭菇產量占全縣份額的60%,獲得“猴頭菇之鄉”稱譽。
九十年代未,我國業內權威人士提出:“南菇北移”和“北菇南栽”的發展戰略,原發地新疆的杏鮑菇和東北珍珠菇(滑子蘑)成為南方省區開發目標。2001年吉巷鄉永安村的興華真菌研究所立項“杏鮑菇反季節栽培技術研究”一季栽培30萬袋,技術很快幅射6個村,成為“北菇南栽”新品種開發典型;并幅射到毗鄰閩侯、屏南等縣。當時永安村成為杏鮑菇產品集散地,2004年杏鮑菇日交易量達3萬公斤。珍珠菇也落戶吉巷海拔600米的6個村,成為福建“北菇南栽”產地之一。秀珍菇開發始于2009年北墩村陳建銜率先從臺灣引進菌種,采用菌袋疊墻,移動冷刺出菇技術,獲得成功,形成規模,亦帶動村民發展?,F有村里4個秀珍菇生產單位。年栽培量達400多萬袋,成為福建省主產區之一。
吉巷農民在珍稀菇品開發中,對羊肚菌人工栽培也曾作過許多試驗與探討。千米高山塔洋村楊千登是個好學敢闖的農民,早在90年代率先引進香菇241-4菌株,進行高山反季節栽培獲得成功并推廣,1998年獲得縣有關部門授予“十佳青年”菌業明星。近年來他致力研究羊肚菌生物特性及人工栽培技術,先后在四川和福建成立生產基地,積累了經驗,著手編著《羊肚菌綠色高優栽培新技術》12.8萬字,2019年1月由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
一批巧匠,助力菌業展翅高飛
隨著食用菌栽培技術突破,種菇的農民越來越多,吉巷鄉一批能工巧匠搶占商機,投入研發食用菌機械加工制作。前垅村戴敏鋒于2014年在城東辦起閩耀機械廠,率先對培養料裝機進行創新,研發一種“自動裝袋扎口一體機”,解脫了原有半手工、半機械裝袋方式,有效提升菌袋質量和節省大量時間和勞動力。繼之他又在食用菌產后的一個環節設備上下功夫,研發出一種“節能環保蒸汽烘干機”,有效排除菇農產品收成的后顧之優,兩個產品先后獲得國家3項專利。
隨著食用菌工廠化生產興起,菇房制冷通風機械設施成為產業急需。前垅村西林自然村的戴祖進對此有一手過人技藝,2011年在城東創辦鼎峰通風制冷設備公司,從事空調、冷庫、凈化設備開發生產。2015年成功研發一種“銀耳工廠化生態調控第三代設備”。2016年又發明一種潔凈微風送氣恒溫、恒濕銀耳栽培房,兩項均獲國家專利。他還在《食用菌市場》雜志發表《銀耳工廠化生態調控及關鍵技術研究》論文,得到專家好評。為促使香菇產業走向工廠化生態調控生產方向發展。戴祖進、戴敏鋒兩位菌業機械制造能人,聯手編著了《香菇綠色高優栽培新技術》12.4萬字,2019年9月由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食用菌工廠化設備技術開發方面,在吉巷鄉不僅上述,如北墩村江千同專業從事工廠化凈化間設計與建造,也頗有名氣。
吉巷農村鄉土人才濟濟,他們為鄉村菌業發展施展才華,促產業發展。據《古田年鑒》(2018)吉巷鄉農業總產值達9.9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035元。其中食用菌占重要份量。這里僅僅是這些年來開展有關活動中,接觸到部分菌業有關人與事加以歸納,以激發年輕一代更好傳承發展,為建設美麗菌都作出更大奉獻。
(來源:福建省古田縣老科協 丁湖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