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土專家只會種秋菇、冬菇,在中科院成都分院專家的幫助下,我們學會了種夏蘑,價格是普通蘑菇的兩三倍,還賣到了重慶、西安。”7月下旬,站在四川廣元白朝鄉徐家村食用菌示范園內,看著園區里一朵朵肥美待收的夏菇,白朝鄉“致富帶頭人”王欽感慨。
廣元市利州區地處秦巴山全國集中連片貧困區,是中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為解決秦巴山區食用菌資源引進、栽培創新、菌種繁育、規范化生產技術及種植模式等關鍵問題,中科院成都分院在白朝鄉創新菌菌、菌菜、菌藥的套種、間種和輪作模式,以科技為助力的精準扶貧長效機制讓當地食用菌變“小康菌”。
在中科院成都分院等科研院校的幫助下,返鄉創業王欽在白朝鄉徐家村流轉了60畝土地,建起了川北首個食用菌科普示范基地。除了掌握夏菇種植技術,王欽還與科研人員們在當地成功栽培出靈芝。再有一個多月,園區的靈芝將進入收獲季。
“如果只種一種食用菌,還達不到土地的高效利用,從三年前開始,我們和當地‘致富帶頭人’一同研究如何用套種技術,提高村民收益。”全國優秀女科學家、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員張丹表示,套種需要克服病蟲害、交叉感染等難題,多次試驗后,科研人員決定讓靈芝與羊肚菌套種,形成菌菌循環模式。
張丹介紹,種植羊肚菌需要土壤,而種植靈芝需要椴木,兩種菌類需要的營養不同,交替種植可以避免病蟲害,也可以避免對土地的過度利用。同時,科研人員還通過中科院的技術,為土壤加入了營養液和防病蟲害類藥物。
食用菌出菇、出芝被分解后的菌渣下腳料通過發酵處理,生產有機堆肥,還可作為中藥材種植和果樹等苗木育苗的優質肥料使用。園區內石斛大棚所需的肥料,就是從香菇和靈芝大棚而來。
“以前村民種植食用菌都是一家一戶的種植,現在園區統一指導,提高產量后鄉里還建立了統一的銷售渠道,讓食用菌賣得更遠。”白朝鄉黨委副書記、鄉長石洪連介紹,曾經徐家村留下的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和兒童,而現在依靠食用菌科普示范基地,2019年徐家村人均年收入已超過萬元。
“從最開始參與扶貧我們就在思考,如何通過科技的力量既輸血又造血,提高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科研人員離開后,村里產業依舊良性發展。”中科院成都分院分黨組副書記劉剛君表示,五年間,中科院成都分院探索出一套科技助力精準扶貧的新思路、新方法,通過組培、示范、產品、電商、銷售服務延長產業鏈,提升經濟發展多元化,讓貧困村有穩定的產業支撐,貧困戶有增收項目,實現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
(文/圖:記者 賀劭清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