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這么一位永泰人,他有別于大部分的永泰鄉賢,到上海不是從事香菇木耳等干貨買賣,而是在大都市培育起了食用菌。他就是“菌菇大王”——黃國標。
食用菌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隨著生活水平和保健意識的提高,人們對食用菌數量和品牌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
黃國標,1965年出生于永泰的一個偏遠村落——斗湖。從永泰富民食用菌廠的掌舵人到如今上海永達菌業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他與菌菇結緣了31個年頭。
“1989年,我在縣里成立了富民食用菌廠,從此開始接觸菌菇。1991年,香菇生產量就比較多了,隨即出現銷售的問題。”內銷飽和,如何讓香菇更好地銷出去?黃國標很快轉變了銷售方向,這回他準備讓自家的香菇走出國門去。
來了興趣,有了思路,黃國標很快就開始尋求對外出口之路,并建立起了永泰縣第一家香菇保鮮庫,迎來了事業上的小高峰。
1998年,考慮到山區交通不便,黃國標將香菇廠搬到了國際金融中心——上海,在這個機遇與風險并存的地方,黃國標開始了他“菌菇王國”的締造之路。
經過三年的摸爬滾打,2001年,黃國標在上海寶山區建起了自己的菌菇廠,并成立了超大(上海)食用菌有限公司,此后,黃國標的事業也按下了發展的“快進鍵”:工廠面積從小到大,產品種類由少變多,出口渠道由單一到多元,生產技術從人力到機械化。在這個過程中,黃國標邊學邊做,順應著市場的需求,一點一點地實現著自己那個“讓一朵香菇走向世界”的夢想。
走進黃國標的“菌菇王國”,抬眼望去,一座座現代化設施農業廠房映入眼簾。細致地產業分工、高端的機械化程度,以及良好的生產環境讓人驚嘆。在加工廠房,記者看到,在機器的轉動下,從灌料、打包、封口等程序全部采用自動化,整個生產線只需兩三個人操作,不但減少了大量的人力輸出,同時還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
多年來,黃國標在擴大菌菇規模的同時,也緊跟著國家的號召,立足科技農業,促進生態循環,探索開發了稻田秸稈生產菌包技術,實現了食用菌生產原料本地化就地取材,將寶山區的農林廢料加工成菌菇生產的培養基,實現“點草成金、變廢為寶”。
“這里面用的是稻草、樹枝,這是城市綠化的廢棄物、農林廢棄物,我們把它轉化變成菌絲,變成菌菇出來,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偉大的事。”黃國標說。
在占地28畝的堆場,記者看到,打捆好的秸稈包和樹枝高高壘起,加工房內,一捆捆秸稈、樹枝被放入機器內粉碎。據統計,一個小時就可粉碎樹枝20噸,一天可粉碎40噸稻草秸稈。每年可消耗寶山區域內大部分修剪下的城市綠化樹枝以及50%的水稻秸稈。黃國標說,他有責任,也有義務參與到環保工作中,接下來,他還將繼續改進技術,以提高農林廢棄物的生物轉化率,力求通過更短的食用菌培養生長周期增加大棚種植的周轉率,讓種植戶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益。
目前,黃國標的公司已在美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國內的東北地區、浙江、安徽、河南一帶建立菌菇生產基地數十個,打破了食用菌種植的季節局限性。產品種類也從單一到多元,出口地遍布全球五大洲。
黃國標因菇立業,因菌成就“創業夢”。從公司創立伊始,他就堅持要走“產、學、研”聯姻共發展的道路。多年來,他先后與上海市農科院、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研發部門建立技術合作關系,為企業的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注入了不竭的動力。目前,公司已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食用菌新品種金針菇、香菇、靈芝、毛木耳、秀珍菇等中試、示范及精準化栽培模式的展示工作。并于2019年成功合作研發了灰樹花新品種,成為了國內嘗試灰樹花培育獲成功的企業。
隨著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壯大,其鏈條也在不斷延伸。目前,在政府和科研機構的支持幫助下,黃國標公司已建成以食用菌為主題的科普教育基地,展示食用菌生產演變史,食用菌與人和環保等多主題相關科普知識。
2019年12月,黃國標的公司正式更名為上海永大菌業有限公司。從曾經的10畝地到如今的308畝,看著自己三十多年來“打下的江山”,黃國標感慨萬千。他說,在創業的道路上,即使是傳統的產業,只要不斷地創新,跟上時代的步伐,也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