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不是扶貧劇《山海情》里種的雙孢菇,但也是老百姓的致富菇。”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垣曲縣娟娟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席娟娟滿臉幸福地說道。
“偶遇”香菇,燃起種菇創業激情
席娟娟與香菇結緣,是在7年前。
“種香菇之前,我是一名幼兒園園長,從一位學生家長口中得知大棚里種香菇,一年輕松掙五六萬元,我動心了。”之后,席娟娟專程到這名學生家里考察了種植過程,離開時還拿了一包種植香菇的原材料——木渣。
“原來市場上好幾塊錢一斤的香菇是用木渣種出來的,我感到不可思議。”席娟娟當天晚上失眠了,天一亮,她萌生了種香菇的想法。隨后,她了解到,垣曲縣地處中條山腹地,山林面積廣闊,林業資源豐富,各種果木廢枝可以用,山上的榛子樹更是種植香菇的好原料,加上垣曲氣候溫和,這都為發展香菇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香菇屬短期性菌類,一年可以種三四茬,一個棚可以用多年,種植投入少、周期短、市場好、見效快,是一個綠色環保的朝陽產業。”席娟娟在經過充分調研了解后決定種植香菇。
貧困村里建基地,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
“2014年,我投資300余萬元在清源村建起了香菇種植基地,基地面積達到38畝,共建大棚120個,并成立了垣曲縣娟娟種植專業合作社。”席娟娟告訴記者,同時她還帶動貧困勞動力80余人在香菇種植基地打工創收,2015年便獲利百萬元。
2017年,席娟娟又投資300余萬元,在垣曲縣新城鎮左家灣和瓦舍兩個貧困山村建起了香菇種植基地,使基地由原來1個擴大到3個,帶動貧困群眾百余戶、300余人種菇,多個貧困戶紛紛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過上了幸福生活。
“合作社的一期扶貧項目,幫助200多個貧困勞力務工創收;二期、三期扶貧項目安置左家灣、瓦舍貧困群眾130多人就近務工,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席娟娟說。
作為山西省人大代表和合作社理事長,席娟娟不斷強化“人民代表為人民”的幫扶意識,進一步健全合作社傳幫帶機制,拓寬幫扶思路,全力以赴幫助貧困戶解決實際困難。
“六統一”管理到位,香菇產業大發展
2019年年初,席娟娟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鞏固脫貧成效”“實施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充分發揮垣曲的區位、資源、氣候、技術等優勢,把舜鄉大地的小香菇做成大產業,實現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規范化管理、產業化經營的目標,投資2000余萬元,在皋落鄉皋落村新建了集產、種、銷為一體的標準化香菇產業園。
走進席娟娟的標準化香菇產業園,只見大棚內,一根根菌棒上長滿菇朵,“打著傘”的香菇個個“憨態可掬”;大棚外的空地上,工人們在忙碌著分揀香菇,園內處處彌漫著菇香。
“我們幾個都70多歲了,干不了重活,但還想干點啥掙點錢,正好娟娟這里有我們能干的活兒,就挺高興的。”結束了一天的分揀工作后,高梅英高興地告訴記者,她和老伴兒今天掙了51元錢。
“我在香菇種植中采取了托管、經營、務工、發放菌棒四種‘幫扶方式’,并且做到了統一設施、統一采購、統一制棒、統一菌種、統一技術、統一銷售‘六統一’管理方法,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經營模式,與農戶簽訂協議,實行保護價回收。”席娟娟說,通過該發展模式,不僅增強了市場供應力,還帶動全縣香菇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