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什么魅力,讓爸爸一直待在那里?”面對女兒的問題,貴州大學農學院教授、省食用菌專班副班長徐彥軍困惑了很久。
暑假,女兒跟隨父親走普安、下晴隆,體驗了一次別樣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她的困惑也找到了答案。徐彥軍帶著貴州大學林下菌“明白卡”學生團隊深入普安縣、晴隆縣,指導當地群眾篩選食用菌培養料配方,進行滅菌接種、林下發菌……對于學生來說,這也是一場生動的實訓課。徐彥軍要求學生既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更要走得進基地,能發現問題,為產業“破題”。而今年4月以來,徐彥軍已帶領貴大食用菌團隊到過納雍、威寧、赫章等6個“9 3”貧困縣(區),累計培訓菇農1590人次。
2019年,貴州大學食用菌團隊成立,徐彥軍就把實驗室從教學樓搬到了田間地頭。有句話經常掛在他嘴邊:“哪里有技術難題,哪里就是我的實驗室。”
徐彥軍的時間總是對半開的。一年中一半時間在學校,他是貴大服務農村產業革命專家團食用菌團隊負責人,要在校教授食用菌栽培技術了,另一半時間在農村,為食用菌產業提供技術支撐。
在普安、在晴隆,每當聽到菇農親切地稱呼父親為“徐蘑菇”“蘑菇教授”,女兒徐昕然總感到特別自豪。
以農作物秸稈栽培食用菌為突破口,15年來,徐彥軍帶領貴州大學食用菌領域科研人員,一步一個腳印,走遍了印江、畢節、織金、黔西……產品也從最初的平菇發展到香菇、黑木耳、花菇、杏鮑菇、竹蓀等品種,逐漸豐富開來。
產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從業期間,徐彥軍一直引導學生從基礎研究入手,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培養能勝任食用菌生產與經營、推廣與應用、教學與科研、規劃與設計、開發與管理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如今,貴州大學食用菌團隊已有13位正教授、23位博士,成立了菌物資源分類及野生菌保育小分隊、良種繁育小分隊、大宗食用菌高效栽培小分隊等5個“小分隊”。哪里有技術難題,哪里就能看見貴州大學食用菌“小分隊”的身影。
在三都貴州永興農業公司,在徐彥軍的幫助下,用木材邊角料種出了2500畝香菇,帶動了當地1608戶貧困戶增收;在織金,團隊與當地農業部門聯合攻關,研發出“紅托竹蓀發酵料熟料菌棒脫袋覆土栽培技術”,使林下經濟畝產值增加3.5萬余元……
“貴州山多、森林覆蓋率高、氣候涼爽,具備了打造優良夏菇生產基地的先天優勢。”徐彥軍認為,持續為食用菌產業輸入高素質人才、優良菌種選育及保供、速生菌材林建設、加工企業培育及加工產品研發將成為貴州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2019年,貴州食用菌種植規模30.9億棒(萬畝),產量達到113.8萬噸,實現產值135.9億元,帶動17.8萬貧困人口增收。“蘑菇產業香不香,就要看種植戶的腰包鼓不鼓。”徐彥軍相信,再經過幾年發展,貴州一定會成為全國食用菌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