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北京市食用菌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劉宇研究員帶領團隊成員赴密云區與順義區開展食用菌產業調研。密云區近年來食用菌產業持續推進,在發展林下木耳栽培的基礎上,開發利用當地農林廢棄物資源栽培大球蓋菇(赤松茸),實現了林業與食用菌種植的有機結合,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取得了經濟效益。順義區在北京郊區種植食用菌較早,尤其是香菇產業具有一定優勢,目前在發展大宗食用菌品種的基礎上,又開發羊肚菌和大球蓋菇等新品種,取得一定成效。
團隊一行首先到達密云區農業新技術展示基地,對密云區傳統平菇和香菇栽培模式進行調研。劉宇研究員就食用菌生產周期、品種選擇及病蟲害防控、產量和性狀、經濟效益和投入產出比等與基地技術人員進行了詳細交流,并結合基地實際情況提出相應建議,選用優良品種,產品錯峰上市,可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隨后團隊成員在密云區農業服務中心楊明宇副主任和劉瑞梅正高級農藝師的陪同下,赴密云區不老屯鎮大窩鋪村林下大球蓋菇種植基地調研,對當地利用板栗殼、板栗修剪枝叉和玉米秸稈等農林廢棄物資源栽培食用菌給予高度肯定;同時劉宇研究員對大窩鋪村正在籌建的日光溫室給予相應建議,期望實現食用菌周年化生產,助推當地鄉村產業培育和經濟薄弱村增收致富。
團隊一行下午到達順義區農業科學研究所食用菌示范基地,與研究所負責人徐茂推廣研究員和基地負責人孔繁建農藝師進行研討。劉宇研究員就順義區食用菌產業布局和發展模式提出建議,隨后調研了基地栽培的大球蓋菇、珊瑚狀猴頭、黃傘、小白平菇等食用菌品種。最后在徐茂推廣研究員與孔繁建農藝師的陪同下,又赴安利隆生態農業山莊和三村菇業合作社示范基地開展大球蓋菇和羊肚菌現場調研,雙方就品種與配方選擇,栽培季節,栽培模式等進行深入交流,為北京地區珍稀食用菌品種的高效生產體系的建立積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