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在泌陽縣盤古鄉(xiāng)二郎村金田農業(yè)科技公司的香菇種植基地見到吳明建時,因為剛為鏟車加完機油,他的一雙手又黑又油。
院內,中型鏟車正把堆積如山的栗木屑轉運到生產車間菌棒自動化生產線,栗木屑被灌注到一個個圓柱狀塑料袋內。菌棒在專用貨架上碼齊后,被叉車送進同車間的全封閉高溫滅菌柜。
“現在有20多名工人,每天加工菌棒近8萬棒。”今年50歲的吳明建略顯黑瘦,衣著樸素,和工人們在一起,很難讓人聯想到他是基地的“大老板”。
菌棒從鋼結構生產車間高溫滅菌柜到冷卻棚,從冷卻棚到接種棚,再到控溫棚。從碎木屑到鮮菇,按照香菇生產流程,在吳明建的帶領下,記者參觀了這個占地300余畝的香菇種植基地。
全自動菌棒加工生產線2套,裝載機、叉車、運輸車6輛,滅菌柜8組,冷卻棚1200平方米,670平方米高標準控溫棚52個,冷庫520平方米……
說起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史,吳明建坦言,10年前,他還是一個小菇農。
吳明建是泌陽縣花園街道吳莊村人,吳莊村有香菇種植的傳統(tǒng)。看到親戚鄰居通過香菇種植走上了致富路,吳明建也在自家的兩畝地里建起了簡易棚。
“辛苦是真辛苦。”吳明建回憶,溫度、濕度對香菇生長影響很大,平時每晚他都要起來幾次為菌袋噴水。鮮菇采摘季,他和愛人深夜就要起來摘菇,摘到天亮,拉到市場賣,賣完回來就睡在菇棚里,“那時,菇棚就是家。”
有了種植經驗,2012年,吳明建的菇棚從2畝發(fā)展到4畝,再到15畝、20畝,腰包越來越鼓。
周邊香菇種植大戶多,用工難,用工成本高。面臨越來越多的制約因素,吳明建有了一個更大的計劃:新建種植基地。
選址、租地、規(guī)劃設計……多方奔走,晨炊星飯。2018年9月,吳明建注冊成立的金田農業(yè)科技公司香菇種植基地在盤古鄉(xiāng)二郎村落地。
“之前只有一臺鏟車、一臺叉車,忙不過來,去年又各買兩臺。第一個冷庫300平方米,又建一個220平方米的冷庫。”吳明建介紹,基地通過不斷發(fā)展,在年出菇達到200萬棒的同時,為周邊菇農提供800萬棒菌棒,按每棒收益4元計算,可帶動300余戶菇農增收3200萬元。
10年時間,從一個小菇農干起,吳明建建成了自己的基地,告別了深夜起床摘菇的生活。這10年,他通過自己的勤勞實現小康;這10年,他從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到有了自己的事業(yè);這10年,他以個人致富帶動百姓致富。
泌陽香菇佳天下。在泌陽縣,菇農靠香菇種植奔向小康,香菇生產加工也成為泌陽縣的特色產業(yè),形成了集研發(fā)、生產、加工、國際國內貿易于一體的全鏈條產業(yè),食用菌總產量達40萬噸,產值實現8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