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歲的旦知旺加是甘肅迭部縣旺藏鎮水泊溝村人,他和妻子呂敏都畢業于甘肅農業大學。2021年夏天,兩人從城市辭職,回鄉創業種食用菌,做起了“新農人”。
每天早上5點半,夫妻二人就要起床,每隔3小時記錄種植棚內的溫度、濕度,保證棚內的環境適宜菌菇生長。觀察氣候、棚內降溫,菌菇采摘、菌棒澆水,他們要在種植基地忙碌一整天。
“我要回農村”
旦知旺加回鄉創業的想法,最初來源于妻子呂敏。藏族小伙旦知旺加出生于1992年,大學就讀于甘肅農業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2017年畢業后,在甘肅建投第四集團做施工技術員。呂敏本科學的是生物專業,碩士研究方向是食用菌,2020年畢業后,在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做疫苗質檢工作。
旦知旺加的家鄉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夏季溫度低,很適合食用菌生長。呂敏建議回鄉種食用菌。二人到河南、陜西、福建多地菌菇生產廠考察技術和市場,發現食用菌行業前景好,老家沒有做這一行的,加上妻子的食用菌專業,他們決定,回到農村去。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2021年夏天,旦知旺加和妻子回到水泊溝村開始了創業之旅。首先面臨的困難是資金問題。兩人通過向銀行貸款和親朋借款,湊了46萬元啟動資金。最初,他們建了5個種植棚。迭部縣農業農村局給予大棚建設補貼10萬元,旦知旺加又把大棚擴建到20個,加上后期持續的資金投入,貸款增至50多萬元。
種植基地有猴頭菇、榆黃菇、平菇、滑菇等品種,需要對每個品種的生長狀況、環境做數據記錄,進行對比。在不同氣候、不同時間記錄菌菇的生長狀態,通過對比后,才能判斷什么時候采摘的菌菇,品質是最好的。
呂敏介紹,菌種培育、菌棒制作、出菇管理、市場銷售,所有工作都是他們自己完成。6月到8月,是當地菌菇的高產期。而迭部縣地處高原,種植棚內夏季氣溫要始終保持在30攝氏度以下。再往南到隴南和西安等地,因為氣溫太高,夏季沒有控溫棚無法出菇。旦知旺加的菌菇棚,正好做到了反季節栽培。
旦知旺加說,迭部縣做菌菇種植的只有他們一家,即使日產上千斤,依然供不應求。把種植基地建在家鄉,帶動周圍的本地村民在家門口就業,特別有成就感。
下一步,他們希望繼續擴建規模,能把更多野生菌種通過實驗做菌種馴化,再實現大面積人工種植。他們還想嘗試電商和直播賣貨,擴大銷路。(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