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位于山東鄒城大束鎮的友泓生物公司食用菌生產區,偌大的廠房,勞作的工人屈指可數,映入眼簾的是一列列“云軌”和“地鐵”,一排排瓶裝培養皿在軌道上有序傳動。
在育菇車間菇房內,淡藍色的微光和恒定的冷氣撲面而來,金針菇在藍光照射下長勢喜人。接種菌絲、在養菌車間經過22天的培養,然后進入搔菌車間殺滅雜菌,就正式進入了育菇環節。
友泓生物公司是全國大型金針菇單體工廠,日產金針菇160噸。包括友泓生物公司在內,友和生物旗下的三個菌類生產工廠,每天至少有100噸的金針菇發往北京新發地農貿市場,占北京日均金針菇消耗量的三分之一之多。目前,公司年產值2.8億元。
這小小的菌菇,緣何具有如此之大的動能?還要從20世紀90年代說起。
那時,在鄒城多地,食用菌生產是不少農戶的家庭副業,自發、分散、規模小。后來,養菇人學技術、搞研究,菇房歷經五代蝶變,實現了由農戶分散生產向集約化經營、由季節性生產向周年化生產的轉變。一改過去由大拱棚垛式或竹木層架種植為主的生產方式,為高產高效立體栽培及工廠化生產。
大束鎮食用菌企業均為工廠化栽培,全部運用智能化控制系統,大規模使用機械化、自動化工藝裝備,整個廠區機械化程度達80%,車間32萬瓶的日裝瓶量僅需4名巡檢工人。友泓生物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升級,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到智慧農業的轉變。現已建成了物聯網信息平臺,對各項生產數據自動采集,實現生產、技術、采購信息互通,極大提升了食用菌產業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受金針菇產業發展啟發,周邊鄉村陸續開展菌類種植。大束鎮釣魚臺村與山東友碩、友泓等農業龍頭企業積極對接、謀求合作,流轉整合土地140余畝,投資建設了67座現代化種植大棚。
“合作社上聯企業、下聯農戶,企業為村民提供食用菌種植技術指導,按照市場價格統一提供菌棒、統一收購、統一銷售,每棚每年收益6萬元以上,村集體與農戶五五分紅,實現了企業發展、集體增收、群眾致富三方共贏。”大束鎮有關負責人介紹,周邊12個村建設400個蘑菇大棚,村集體平均年增收30多萬元。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鄒城市形成以大束鎮為核心,太平鎮、田黃鎮、香城鎮、石墻鎮等多點示范的食用菌產業體系,已成長為全國食用菌十大生產基地。
截至目前,全市食用菌種植面積達2600萬平方米,涉及金針菇、杏鮑菇、蟹味菇、雙孢菇、香菇、黑皮雞樅等20多個優良品種,年產鮮菇38萬噸、產值40多億元,帶動全鄒城市9萬余人就業。
為提高食用菌產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鄒城市堅持農業與科技相結合,高標準建設了以食用菌為主導產業的省級農高區,已搭建了31個國家級、省級農業創新平臺,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世界菌草之父林占熺等權威專家,加大食用菌技術研究、開發、利用和推廣,重點突破菌種研發、精深加工、裝備制造等關鍵環節,培育、引進食用菌新品種,保持品種多樣化,為全市21家食用菌龍頭企業和118家合作社提供科技支撐。